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79396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A. 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C. 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 D. 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答案】C【解析】庄园制是封建主剥削农民的基本组织,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故A不符合材料;B选项不符合“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排除;授田制授田的主体是国家,而受田的主体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户,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战国时期建立了封建土地

2、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D错误。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3. 汉文帝时,晃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

3、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家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来是想让老百姓受益的,但由于农民收入低而不能换爵,即材料意在表明重农政策其实使百姓受益非常有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垄断”,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遏制商人”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纳粟拜爵只是一个选官途经并非主要途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

4、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 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玄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家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综上可知,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题干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排除A;“三教合一”的趋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D项中的“正统”

5、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魏晋玄学相关状况5.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

6、,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6.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

7、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7.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A.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 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C.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律令对丝织品输出限制规定较多,宋代对丝织品输出没有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外贸易的开放性更大,故C选项正确;材料将唐宋丝织品输出的规定作对比,显然不是为了说明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故A选项错误;宋代对丝织品输出没有限制,

8、也不能说明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故D选项错误。故选C。8. 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 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 B. 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 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 D. 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由材料“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和“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说明宋代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存在,故选D;材料知识涉及若干地方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分

9、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技术问题,排除C。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人身关系,由材料的信息可知,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A犯的是以偏盖全的错误,BC与题意无关,均排除。9. 史记货客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北朝时已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这祌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A. 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苷,若商风之陨秋箨B.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C. 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徒汇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D. 嗣后各省开垦荒地

10、,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秦汉到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北民南迁,给江南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故C正确。A项是指苻坚军队战斗力强,排除。B项是指南迁之民思乡情怀,排除。D项是指调动农民归乡、垦荒的积极性,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0. 乾隆时期,苏州账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账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 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 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C. 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 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漏斗【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工

11、资”“资本”可知商人利用资本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账房就是经丝包买商,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行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1.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漸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現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D.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

12、可知众多机户大量使用机纱生产使其加深了对西方机器生产的了解,促使更多像大生纱厂一样的近代民族工业诞生,A项正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排除B。依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C。由题干信息“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2. 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1897年英商开办的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11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

13、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C.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 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面粉厂为保证原料供应,抢购小麦导致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故选C。上海开埠时间早,且材料只提到小麦种植面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与民族工业诞生的关联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侵与上海面粉加工的关联性,排除D。故选C。13. 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这些大员调任他所,他们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

14、人联系。材料意在说明在洋务运动中A. 军工企业成权力根基 B. 企业运作老式落后C. 地方官员腐败无能 D. 企业管理程序混乱【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些大员调任他所,他们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派官僚对军工企业的私人控制较强,说明军工企业成权力根基,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企业运作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官员腐败无能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企业管理程序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认识材料信息的重心所在,出题人的目的很明显,即设置BCD为迷惑项,考查学生理解新材料的能力和敢于接受新观点的意识。14.

15、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 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 中同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 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中国的土布价格具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中没有涉及两国劳动力的价格对比,故B项错误;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优于手工生产,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是解题的关键。15. 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A. 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 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C. 救灾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