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7938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

2、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3、。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

4、,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1文

5、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

6、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

7、想。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8、,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9、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

10、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

11、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指帝王即位。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2、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比如,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省父母之

13、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5分)(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8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9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14、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层的心理分析:“,”。(2)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3)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新年康乃馨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了,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

15、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