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体书法浅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943508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体书法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魏体书法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魏体书法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魏体书法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魏体书法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体书法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体书法浅谈.(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体书法浅谈任何一笔都是点的延伸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

2、,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 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

3、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方笔点画的写法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

4、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

5、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不管各种各样

6、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

7、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上侧点: 1、落笔方侧; 2、捻管内旋; 3、向下; 4、驻笔; 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 1、著力落笔; 2、捻管内旋; 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左下侧点: 1、著力落笔; 2、提笔向右下; 3、驻笔; 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的点是这样描述的:右侧点(见下图):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第(1)处

8、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这种内旋外拓之笔,基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厚之实。左侧点(见下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处驻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正竖点(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见其雄劲,线收缩在一起即成竖点。第(1)处点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第(3)处著力向下有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仰式点(见下图):。仰式点与左侧点有同笔相通之处,只是趋向用处不同。第(1)处露锋落笔有外拓之象,第(2)处内旋有横仰之姿,第(

9、3)处略驻上行,第(4)稳健出锋。如始平公的“答”、“来”、“光”等字皆用此点。二、横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颇有道理。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变迁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故曰:方用顿笔。又曰:方笔外拓。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魏碑的横和竖行笔重慢,起笔多露,笔过处要凝重,方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李松先生在张猛

10、龙笔法分析中说: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以“晋”字的横画为例: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

11、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横画是这样描述的:魏碑的横起笔多露,行笔中实。俯式横(见下图):第(1)处落笔以横笔

12、竖下,以备沉雄之力,露锋竖切有侧势,第(2)处随即捻管处旋,笔毫由侧转中,不可死侧平拖,率(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铺而有绞意,么(4)处略驻、勿高耸肩,笔势下垂,如钢条挽,第(5)处力送右下,提顿相间,第(6)处驻笔,第(7)处加工锋力收。始平公之“一”、:“下”、“丘”、“上”等字皆出此笔。 仰式横(见下图):横分俯仰,竖分向背,仰式横与俯式横同出一理,其象迥异,始平公的“于”、“功”、“石”、“陈”字皆此笔。 隶法横(见下图):在龙门方笔笔画中,有名的造像如郑长猷、孙秋生多有隶法,而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隶法几乎不多见,但有的字仍然有隶意。如始平公的:“十”、“万”

13、就用了隶法。这类横画不用蚕头,仍是露锋,(见图第1处的起笔)。第(2)处提笔捻管外旋,笔管由侧转中,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第(4)处稍驻有顿,欲向前挑出,第(5)处挑角不要过大,笔势向上,笔尽力收,可以露锋起笔,露锋收笔。 (三)、竖:(见下图) 邓散木先生笔画图例:再看张猛龙的竖:实际书写范例: 孙伯翔先生对竖画是这样叙述的: 斜锐竖(见下图):始平公与二十品的笔画都属于方峻,它与其它书体都有有无垂不缩的笔法,但它和唐楷的垂露笔法又有所不同。 出于石刻效果的原因,线条多力而中实,收笔成为斜锐的锋利,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第(2)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

14、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处衄笔收锋。“下“、“形”、“有”等皆此法。 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第(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 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笔画,依附于 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钩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起笔横擎入画后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