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37394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返校考试题题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分一二三四得分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6题,共19分)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1)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醉翁之意不在酒,_。(欧阳修醉翁亭记)(3)挥手自兹去,_。(李白送友人)(3)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5)出师未捷身先死,_。(杜甫蜀相)(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 )(2分)A.脚踝(gu)赐给(c)僻静(p)什刹海(ch)B.隐晦(hu)愕然()恣睢(su)獾猪(hun)C.惘然(wng)滹沱河(H)蠕动(r)滁州(ch)D.海峡(xi)模糊(m)怅惘(chng)五行缺土(xng)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天水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天水是一个有关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城市。B2017年,由于国际关系结构性矛盾加剧并引发新危机的挑战,使大国博弈加剧。C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D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临近毕业,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大家约定在新学校

3、里萍水相逢。B.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笔。C.全市中小学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纷纷各自为阵参加“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D.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

4、人意。A. B. C. D.6. 综合性学习。(5分)(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其作者是(人名);文段中“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名字叫。(2分)(2)这部名著中有不少“知恩图报”的情节,请你简要概述其中一个(3分) 第二部分 阅读 (722题,共 41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9题。(5分)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 。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离开家乡后的感受。B.第一句诗中的浩荡表现了作者离愁的广阔无边。C.白日斜隐喻当时国事渐颓的社会现实。D.这首诗将抒情和

5、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感情。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0-13题。(12分)【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

6、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注释】亭:这里指岘山亭。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声:指好的声誉。10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11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2分) 13【甲】【乙】

7、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18题。(12分) 丝路“糖史”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

8、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 且滋 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

9、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

10、帮助的。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n)”,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11、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15.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16.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17.第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3 分)答: 18.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 分)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