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4913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资料(终结版)(1)综述(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发现错误和不足,欢迎指出。何谓内环境、稳态?答: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相对恒定状态。P5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

2、都较小。P6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答: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生理意义:通过反馈调节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 正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生理意义: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和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不断增强,得以迅速完成。P7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葡萄糖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

3、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由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介导的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经载体易化扩散:体内、氨基酸、核苷酸等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顺浓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溶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进行顺浓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耗能的,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离子泵介导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如钠泵。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而是依赖别一种物质浓度差所造成的势能贮备来实现主动转运。如钠葡萄糖同向转运。 出胞和入胞: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4、排出或进入细胞的过程或。出胞和入胞都需耗能。 其中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2.何谓主动转运? 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 主动转运:是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和)电位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钠泵生理意义:使细胞内高钾,促进生化反应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将漏入胞内的钠不断转运出去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钠泵活动形成的生电效应可直接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钠泵活动建立的钠离子浓度梯度可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3.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且相对平稳的电

5、位差 产生机制:细胞内高浓度钾离子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高通透性,使钾离子顺浓度差向胞外扩散扩散后形成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钾离子外流的作用力(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也对K离子外流有对抗作用),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离子不再有跨膜的净移动,形成K离子平衡电位(静息电位)4.何谓动作电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特点。 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值(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度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化(上升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顺

6、浓度度及电位梯度位内流,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进而使大量钠通道开放,膜内负电位消失,形成正电位,阻止钠内流复极化(下降支):膜电位达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钠通道失活,而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变负,引起复极化复极化后:胞外钾浓度和胞内钠浓度升高,激活钠泵,逆浓度差跨膜转运钾钠,恢复兴奋前状态(静息时水平)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要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若达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全)不衰减传播,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呈现一个个分离的脉冲式发放。 5.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有哪

7、几种? 无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在动作电位发生部位(兴奋区),膜两侧呈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区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因此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兴奋区)和邻接的静息电位(未兴奋区)之间便产生局部电流。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有鞘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轴突外包有一厚层髓鞘,带电离子难以通过,只有在郎飞结处跨膜离子才得以移动,局部电流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产生即跳跃式传导。这种传导方式提高了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还减消少了能量的消耗。6.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书P44图2-24) 书上流程图:运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

8、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囊泡出胞、Ach释放Ach激活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终板膜对钠、钾离子等通透性增高(钠内流为主)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激话电压门控钠通道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 (释放的Ach被胆碱酯酶迅速分解) 文字描述:当神经纤传来的动作电位使接头前膜去极化,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启动突触囊泡的出胞,Ach以量子释放形式排放到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通道开放,促使钠离子内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这一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局部反应总和达到阈电位时,使肌膜钠通道开放,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

9、细胞膜,引发肌肉收缩。释放的Ach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为胆碱和乙酸。7.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如何?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兴奋-收缩耦联:将生物电变化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基本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激活的L型钙通道,使终池内的钙离子向胞质内释放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引发肌肉收缩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胞质内的钙离子被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引发肌肉舒张 收缩总和:指肌细胞收缩的叠加特性,是骨骼肌快速调节共收缩效能的主要方式。总和的发生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的,有两种形式:多纤维总和(也称

10、多运动单位总和)(空间总和形式):原指多根肌纤维同步收缩产生的叠加效应,但整体情况下,骨骼肌以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运动单位为基本单元进行收缩,其叠加效应通常为参与同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的增加。骨骼肌以大小原则的调节方式能有效实现收缩强度的调控和,也有利于精细活动的调节。大小原则:由于运动单位的总和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当收缩较弱时,仅有少量和较少的运动单位发生收缩,随着收缩的增强,有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运动单位参加收缩,产生的收缩张力也越来越大;当舒张时,最大的运动单位最先停止收缩,而最小的运动单位则最后停止收缩。频率总和(时间总和形式):与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有关

11、,它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即为单收缩;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新的收缩过程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可达单收缩的34倍。生理条件下,骨骼肌收缩都是强直收缩。1血细胞比容;血(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经抗凝处理后的血液,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3红细胞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的抵抗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

12、性大=容易破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简称凝血血清:血凝块回缩(12h)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blood serum)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其它部分凝血因子,但增加了少量的在凝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5,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凝集反应:当凝集原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使血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6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较稳定分散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1、简述血浆渗透压分类、主要物质组成成分及作用。(8分)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血浆

13、蛋白等胶体(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气体(O2,CO2)3请简述红细胞的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红细胞的生成(1)部位:骨髓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成熟因子叶酸:机制: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 临 床应用: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VitB12:致活叶酸 内因子:保护并促进VitB12吸收 贫血原因: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

14、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4,白细胞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比值正常各是多少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总数:(4.010.0)109/L (400010000/mm3) 分类: 中性粒细胞(5070)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5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血小板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能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上,及时修补血管壁,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作用6血小板生理特性 1.粘附:释放血小板膜糖蛋白、内皮下组织、血浆成分、胶原纤维等。

15、 2.聚集: 生理致聚剂:ADP(主要,剂量依赖)、血栓烷A2、胶原(强不可逆性聚集)、凝血酶。 病理致聚剂:细菌、病毒等 3.释放:ADP、ATP、5-HT、因子、钙离子等 4. 收缩:收缩蛋白、钙离子、因子等 5.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 6.修复:受损内皮细胞7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1.血小板与血栓: 粘附+聚集松软血栓; 释放血小板因子等加固血栓; 收缩坚实血栓。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结合多种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8,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抗原)的类型9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抗原)类型分型。 1)抗原(凝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