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83575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历史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D. 华夏族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

2、族认同的意识,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华夏族已经形成无关,故D错误。2.许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是中央派出的机构【

3、答案】B【解析】【详解】A.材料主要讲的是行省制在行政事务和维护地方稳定方面的作用。它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主旨。故A不选。B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B正确。C.行省不是军事机构。故C不选。D.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表述不全面。故D不选。【点睛】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3.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

4、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C. 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D. 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出现在各种史料中,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资料的表述和记载却各不相同,没有信息表明历史的书写需要合理的想象,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宫女回忆录、官方史料、清廷档案、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均有不

5、同程度的记载,丰富了历史事实的内容。因此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故C项符合题意; B.题干信息表明,对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存在于各种史料的记载之中,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表述,而B项所述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历史的表述却不尽相同,历史信息就是存在于记载、表述各不相同的史料中,因此,D项不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综合分析理解信息的能力。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王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

6、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B. 当时人们已掌握较为广泛数学知识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D.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广泛的数学知识,B项正确;此时是春秋的诸侯争霸时期,A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D项错误: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

7、理解知识的能力。5.宋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B. 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 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BD两项与中国史实不符;宋代士人从反佛排佛转向对佛学研习,是出于对传统儒学的不满足,试图从佛学中吸取有益成分以充实和改造儒学,故A项正确。C项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无具体体现,排除C项。6.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

8、,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着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A.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C.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D.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答案】D【解析】【详解】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体现君权的继承方式,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A;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体现了君权的至高无_上,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根据材料“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等可以知道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故选D;君主制本身在一定时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可以知道马克

9、思是对君主专制的评价,故排除C。7.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该事件实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

10、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8.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C.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故排除BC。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知A正确。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

11、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C.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C【解析】【详解】A避免大臣专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依据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知军机处权力在逐渐增大,故C正确.内阁始终的处在有职无权的境地,故排除B.军机处本身就不是绝密的,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实际考查军机处职

12、权的演进情况。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A.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B.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D.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B项,康熙帝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挑选继承人,可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想要反映的实质问题。故A项错误。C项,康熙帝的做法并没有否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D项,该表述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只是现象,并非

13、实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D.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提及的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子都是为统治者筹谋划策提供统治方案,C项符合题意,正确。孟子的言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非创新,A项排除。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变革统一,只有韩非子的思想顺应时代潮流,B项排除。D项是其学术目的,不符合题意中的共同点,排除。【点睛】

14、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不断加强C.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D.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

15、步分离,D项正确。A项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题干主旨说法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C。13.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B.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D项。道家的思想在西汉时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新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A项。14.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