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83477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A.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制度中与“祀”联系最密切的是A. 分封制 B.军功爵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传承中华传统 B规范宗教仪式

2、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4.“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B.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5.“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B. 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C. 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

3、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A. 汉武帝贪财暴虐 B.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8.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

4、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完善科举取士 B.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C.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10.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A. 科举制 B. 节度使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贵族制11.有人考据,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A.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B.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 强化君主

5、专制主义制度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2.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1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积极影响是A. 发展社会经济 B.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 加强交流 D. 抵御侵略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15.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

6、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和谐对称 B中央集权 C皇权至上 D江山统一16.如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表决方式程序罪名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与蛊惑青年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 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B. 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C.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D.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17.“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 推

7、行直接民主政治 B.公民道徳高于一切 C.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18.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当时的公民社会是A. 等级社会 B. 民主社会 C. 平等社会 D. 专制社会19.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陶片放逐法C. 成立五百人会议

8、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20. 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A. 判处奥赫死刑 B.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C.不予受理 D.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21.英国的责任内阁中,首相可以控制立法大权,原因在于首相为A. 政府首脑 B. 国家元首 C. 下院多数党领袖 D. 武装部队总司令22.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制的年代。“先天的理性缺失”主要是指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雅典民主自身不利于社会稳定C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 D直接民主易导

9、致权力滥用误用2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A.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D.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24.有人说,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度”。其观点意在强调美国A.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B. 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C.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 D. 分权制衡的基本内涵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

10、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B. 总统对议会负责C.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总统控制议会26.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A.分权制衡原则 B. 中央集权原则C. 联邦制原则 D. 两党制原则27.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和美国的元首都A.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 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C. 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 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28.“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

11、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保持两党制原则C.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2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30.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书“夷”字。这反映出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D.清王朝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12、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苏轼私试策问 人与法并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