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2405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 文 试 题(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英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

2、“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照;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木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

3、,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西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申可能偏于采一方面的意义。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

4、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肾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

5、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调”要求诗既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又具有美的形式,前者由“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后者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B论述诗歌时,刚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但其含义不同定,有时偏于“格”,有时偏于“调”。C欧陌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铬”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D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整体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2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时,“格”指诗的格局、体制问题,指代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节声调,关乎情绪和感觉。C沈德潜认为不仅要学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六朝的古诗,因为其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而且在兴寄、诗教上要唐诗好。D现当代学者论述“格调”时,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精神境界、外在风范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讨论其诗歌

7、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B严羽把诗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榜力、气象”对应“格”、“兴趣、音,节”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文法都在此范畴。C格调论讨论的崇古与创新、重内容与重形式、主情与主理的问题,涉及到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D古代很多人重视文章的传统道德与艺术品位,要求文章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健全情志,而且要使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谷仓顶上的羊周 涛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适得人透不过气来。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群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土路上,

8、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上站立着一只羊。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咦,这真是有些奇

9、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么高的谷仓上去了?“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那羊就下来了。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就这么下来了。它下来后,仿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余会全有一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一般的羊不一样?”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转告他说,这是一只

10、野羊。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喜欢上房,厉害得很!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一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

11、它跳开了。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

12、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余会全看着那只羊一一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4分)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

13、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D小说主要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5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6“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主持人

14、:地名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含意?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我们很长时间缺乏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改地名其实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事情,它的来源、它的延,续发展,它融进了很多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情感,甚至家族的东西在里面。我的家乡是襄阳,我父母是枣阳人,我是在随县出生,我长大20年期间都属予襄阳地区,对襄阳的印象很深,同时襄阳行署的所在地是在襄樊市,是个县级市,后来叫地改市,过去叫地区一级的改为地级市,就用到襄樊这个名字。我这次回家乡,家乡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襄樊,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襄阳呢?一个三国演义几十回都写的襄阳,我们看金庸的书,小说里面,杨过

15、、郭靖、黄蓉战襄阳,还有唐诗宋词多少写襄阳,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还有社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的祖父也是襄阳人。一个地名是和两手年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们有时候说到乡愁,乡愁不是一个虚的东西,乡愁是和你生活的地方的地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省的民政厅的干部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有回来,身体不好不能回,后来让他的儿子回到家乡找他住的地名,但是这全地名没有了,孩子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最后通过民政部档案里的地名找到这个名字,更改了。后来这个老先生写了一封信挺感谢他们,说你们可以发展得很好,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主持人:地名的更改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李辉:首先,我们对这个地名要有一种情感,情感刚才讲了,是个人情感、家族情感和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另外,外面的人要改它的时候,你要对这个地方人表示尊重,对这历史敬畏,因为任何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是有历史形成的。打个比方,前面讲了襄阳,包括那些诗,你们都读唐诗宋词,说这在哪里,襄阳在哪里。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二三千年一个非常有支撑的东西,比如我去年去汉中一个县,就是武侯墓所在的那个县叫勉县,“勉”用的是勉强的“勉”。50年代是叫沔水的“沔”,过去汉水一直叫沔水的,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