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1811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民族导学探究案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阳县城区第二初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探究案课时计划1课时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 型新授课主 备金 鑫审核王 炜备课组长贺 静授课教师班 级七(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了解比喻修辞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意。2.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3.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重点及难点重点:1.理解“雄健精神”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情怀。2.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难点:1.理解作者所说的“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的“趣味”,理

2、解作者的情怀。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法及学法教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学法:自读探究、联系体验教学设施 多媒体朗读课文;体会比喻说理的写法;领会雄健精神的含义及作者的情怀。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多媒体播放黄河曲折回环,冲出山峡后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的影像,然后定格李大钊的画像)。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大钊先生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再次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展示1、作者简介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也是一位

3、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情,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经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希望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把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3、读准字音李大钊(zho) 逼狭(b xi) 叠岭(di) 断崖(y)险峻(jn

4、) 崎岖(q q) 魄势() 阻抑(y) 曲调()4、辨清字形 健(jin)雄健 岖(q)崎岖 键(jin)关键 驱(q)驱使5、理解词语逼狭:非常狭窄、艰难。境界:事情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回环曲折:弯曲环绕。亦复如是:也是如此。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魄势:气魄、威势。阻抑:阻止、抑制。险阻:(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训练。(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2)学生推荐两位优秀代表朗读课文。(3)教师点评后,领导学生齐声朗读。2.在朗读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后明确:(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必须靠雄健的精

5、神才能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3)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3.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雄健的精神”具体指怎样的精神?“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像“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一样的精神,也即冲破一切艰

6、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5.本文是如何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的?文章先谈“民族生命的进程”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再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她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另一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在这里,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精神。【感悟精彩句子】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课文中提到,“奇趣横

7、生”“一种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是作者的幸福观,体现了他甘愿为国奉献的爱国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2.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中用到的比喻有: (1)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2)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3)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势不可当,勇往直前; (4)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5)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8、; (6)用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7)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即使我们的民族正面临着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依然坚信中华民族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分析主体形象】 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着、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把握文章主旨】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号召国民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9、感情。【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层层设喻,说理透辟。本文通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如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民族精神;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步伐势不可当、勇往直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扬子江、黄河穿过沙漠、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意味隽永。2.对比、反问等手法综合运用。本文除了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

10、了对比、反问等手法。比如写旅途上征人所要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运用了对比,使人更易于理解;“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运用了反问,加强了毋庸置疑的肯定语气,使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3.语言雄健,气势磅礴。本文篇幅虽短,却句句是金。比喻波澜壮阔,论述慷慨激昂。全文在气势上更是热情饱满,气冲霄汉,处处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两句,作者似乎在我们面前振臂高呼,号召民众拿出雄健的精神,在崎岖险阻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方法

11、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片段,自定主题,100字左右。【反馈测评】-完成测评案(见附页)【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及新学案。 朗读教学法是本教案中最大的亮点。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而在对课文有较深理解的前提下,再来朗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本教案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看似普通,实则十分合理,符合人们阅读文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整体感知到重点探究的客观规律。本教案的教师结语也别出心裁。所选李大钊的一段名言与本课文的文意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师生齐读这段

12、名言,既有缅怀先烈之意,亦能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的情怀的理解,还能对学生起到感染和激励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方法指导:阅读方法解密:词语顺序能否调换解题法考题形式: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要注意审题,有的题不能颠倒,有的可以颠倒。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形式,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语感;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但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

13、词语搭配的习惯。素材积累:李大钊与“糟糠之妻”李大钊幼年时父母双亡,靠祖父抚养。他十一岁时,祖父就按当地的习惯,给他娶了媳妇。比他大八岁的媳妇赵韧兰是个厚道老实的乡下女子,她勤劳朴实,全力操持家务,处处体贴李大钊,想方设法资助李大钊读书。李大钊十八岁时,到天津投考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当时,家境已很贫穷了,全靠赵韧兰典当挪借,才为他筹足了盘缠。 后来,李大钊又东渡日本,留学深造。于1916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当了教授。其时,李大钊刚三十出头,才华正茂,赵韧兰已年近四十了。可是,李大钊并未嫌弃她,对她的爱恋和体贴比过去有增无减。在北京居住期间,常有很多知名人士到李大钊家拜访。每当客人光临,李大钊总要把缠着小脚、目不识丁的赵韧兰请出来和客人见面,有时还要帮着妻子换衣服,扣扣子,细心地拉平衣襟。许多客人见到李大钊这样对待自己的“糟糠之妻”,都不由得大吃一惊,从心眼里钦佩不已。反馈批注我的收获:反思积累有效细节: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