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79618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古代罗马教育(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古代罗马的教育,学习目标: 古代罗马的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并深刻影响到后世欧美国家的教育。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古代罗马历史线索和罗马教育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共和早期、共和晚期、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着重了解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幼儿教育和教师的理论。,第一节 古罗马教育发展概述,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 第二阶段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30年 第三阶段帝国时期:前30年至公元476年,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在庞大的帝国内,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贫民与贵族的矛盾也很激烈;帝国境内各被压迫

2、民族与帝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深,反抗帝国控制和奴役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一、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共和前期 从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是古罗马共和前期,是罗马进入奴隶社会,并在文化教育上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时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从总的方面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共和后期,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30年,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这时,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共和后期存在着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一种是外来的以希

3、腊语、希腊文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产生较晚的罗马人自己的拉丁语学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希腊化的教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1)初级学校。初级学校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学校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 (2)文法学校。学校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共和后期罗马学校教育制度:,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其中主要有: (1)拉丁文法学校 (2)拉丁修辞学校 (3)医学校,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帝国时期自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是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的时期。这时的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盖乌斯屋大维,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 (1)改变教育目的 (2)国家统治教育,(3)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4)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5)大学萌芽的出现,第二节 古罗马教育思想,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塞罗和昆体良

5、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 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Quintinlianus,约35-约95年),

6、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一)雄辩家的培养,昆体良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二)论教育的作用,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教育者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即因材施教。,(三)论学前教育,昆体良很重视早期教育,主张在儿童刚能说话时就应开始智育和德育。 凡是儿童应该学习的

7、东西都要早点学。昆体良虽然主张早期教育,但同时否定超常儿童的存在,不期望儿童成为早熟的儿童 。,(四)昆体良的教学论,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1.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1)反对体罚 (2)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3)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2.教学原则与方法:,(五)关于教师的论述,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

8、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第四,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 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对昆体良的评价:,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全面和丰富多彩的,是古希腊、罗马(公元1世纪以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1世纪至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

9、,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节 基督教育的兴起,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 公元313年,西罗马帝国发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 公元392年,基督教确定为罗马国教。,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10、,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教育机构。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进行教育。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在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罗马帝国原有的世俗性质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却在不断衰落。到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际,帝国境内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大多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代替了他们原有的地位。,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重要著作

11、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一)宗教哲学和教育,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二)灵魂论和知识论,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

12、是思想。,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三)伦理学和德育,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