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3741461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6.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和实例(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2008年4月25日,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规划编制方法 实例及系统简介,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结构工程学科和防灾学科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抗震防灾设计,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次生灾害防御,避震疏散规划建设,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工程抗震 防灾要求,城市建设与发展,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城市抗震 防灾规划,公共政策,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2、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 基础设施 城区建筑 地震次生灾害 避震疏散 信息管理系统,基本规定,6个专题:,规划内容 三类模式 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 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 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规划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新建建筑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规划的实施和保障,三类模式,甲类模式 乙类模式 丙类模式,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

3、六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它城市,依据:城市规模、城市规划要求、城市地震灾害环境,四类工作区,一类工作区 二类工作区 三类工作区 四类工作区,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示例,各类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一,层次确定,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20,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场地液化 地表错动 地质滑坡 震陷及不利地形,评价、圈定潜在危险地段,20,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4、,八大系统 供电 供水 供气 交通 医疗卫生 消防 通信 物质保障,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二,基础设施评价要求,规划要求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抗震加固改造的对策和规划,并针对各系统的专业规划提出抗震防灾要求 重要建筑和关键节点找出薄弱环节,抗震加固改造及新建工程震防灾要求 电力、供水、供气、交通等工程系统的抗震防灾对策和措施,新建要求 其他要求 对地震时可能引发地震次生灾害的供气等系统的防御建议 对于交通、消防等系统的避震疏散等要求,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三,主要内容 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 新建工程抗震设防 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评价要求,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 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水准 地震破坏程度估计 伤亡和需安置避震疏散人员数量估计 城市的重要建筑应进行单体抗震性能评价,规划要求,对城区在役建筑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城区抗震建设与改造规划要求和措施 对于高密度、高危险性的城区,提出城区拆迁、加固和改造的范围、力度,及其他安排等。 对新建工程 应提出抗震设防对策和要求 提出分期分批加固和改造要求 对重要建筑 抗震加固改造 提出专门抗震防灾对策和监测、检测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四,种类 次生火灾 次生水灾 爆炸 毒气泄漏扩散 放射性污染 海啸,30,规划要求,应根据次生灾害特点,制定防御对策和措施 对次生灾害重要源点 提出危重次生灾害源的防治

6、、搬迁改造等要求 结合城市的发展控制和减少致灾因素,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五,要点 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 避震疏散道路安排,评价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和主通道安全评估 地震地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评价 设施抗震防灾能力评价 需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及其在市区分布 甲类模式避震疏散模拟分析,规划要求,避震疏散场所 平均有效避难面积 避震疏散场地的规模 服务半径 多个进出口 防灾设施及交通环境 防火要求 管理和建设要求 疏散道路 城市的出入口数量:中小城市4个,大城市8个 应保障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一旦倒塌后不阻塞交通 避震主通道道两侧建筑宜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

7、六,系统结构 基础数据层 专题数据层 规划层 文件管理层 辅助分析与决策层,显示空间图形信息,图层组合显示 图形、属性查询和交互查询 编辑、更新 图形加工,专题提取 数据加工:多形式统计,报表和图表输出 成果输出,系统基本功能,重点内容回顾,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六项主题,第二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确定各工作区研究内容、制订编制大纲,确定编制模式,划分工作区,资料收集,专题研究,规划编制,信息系统,编制流程,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框架,场地分区和土地利用研究分析技术路线示意图,内容回顾,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技术路线示意图,内容回顾,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技术分析路线

8、示意图,内容回顾,内容回顾,研究工作内容 研究避灾疏散的管理对策、避灾疏散的人员和场地规划等。包括市、区、街道各级的避震通道、防灾据点和避震疏散场地,人员分布、疏散道路及疏散场地规划,防灾据点的建设(结合新建工程和抗震加固规划统筹安排)等。提供相应的规划设计图。 对各类防灾据点进行抗灾可靠性分析,保证疏散据点的安全性; 提出避灾疏散规划管理和实施对策;,一、避震疏散场所的分类,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是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等。其主要功能是供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

9、、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防灾据点 抗震设防高的有避震疏散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人防工程、居民住宅的地下室、经过抗震加固的公共设施等。 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五、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安排分析,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安排建议 使用功能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具有明确的主管单位,主要包括: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和学校操场; 可使用避震面积满足前述表中对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要求; 进行抗震安全改造的工作量少,如疏散道路满足要求,基础设施比较容易解决等。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安排建议 城市公

10、共绿地 有充分抗震安全保障的进行抗震设防的居民住宅的地下室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避难间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 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辅助信息管理系统,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特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 基础信息 空间分析 灾害影响 管理信息 数据管理模型及工具动态分析、动态预测 系统管理模型及工具 动态更新,动态模拟 系统更新模型及工具动态管理,动态决策,160,第三部分 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概况 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

11、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 划 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十三章,六十九条 基础研究 专项研究报告 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对策与抗震措施 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 图 件 二十四张,图 件,规划图件 工作区类别分区图 防灾空间结构图 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 地震动破坏效应图 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 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 防灾空间布局图 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供水管网震害分布图(大震) 供水防灾关键管网

12、分布图 燃气管网震害预测分布图(大震) 医疗机构分布图 城区抗震加固改造层次图 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源分布图 地震次生火灾区划图(小震、中震、大震) 避灾疏散规划图 震后防灾救援资源分布图(各防灾组团),第一章 总则(18条),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 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 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 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13、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第7条),规划编制模式(第5条),一级工作区:主要为南通市崇川区和港闸区的建成区,该级工作区域约为86.65平方公里; 二级工作区:主要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该级工作区域约为137.34平方公里; 三级工作区:主要城市周边待发展区域,主要为港闸区的乡镇部分以及江海港区,该级工作区域约为218.26平方公里。,20/80,主要规定(911条) 抗震设防要求,避震疏散技术指标,疏散道路 确定合理的的抗震设防要求(第9条) 易引发严重灾害的建筑:学校、公共建筑 城市发展的薄弱地区的抗震防灾建筑:村镇医院 高层建筑

14、城市的庞然大物 生命线工程柔性连接,减轻场地破坏效应 避震疏散要求,第二章 基 本 要 求,表10.1 人均避震面积要求,综合考虑到影响南通市的潜在地震震源发生一次6级左右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综合分析结果,城市的地震影响相当于城市的地震基本烈度; 达到应对6级地震的能力具体措施: 抗震设防 设计防灾型空间布局、落实防灾规划 制定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第三章 城市防灾空间布局,防灾空间结构布局(12条) 防灾组团:港闸西区组团,港闸新城组团,主城区组团,开发区富民港区组团,开发区滨江新城组团 救援骨干网络 疏散生活分区(防灾街区) :65个,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规划目标,防灾保障型都市防灾

15、空间布局的基本理念 城市机能的分散布置,通过城市防灾用地布局引导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确保城市防灾救灾骨干基础设施功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支持城市安全恢复重建机制的建立和规划的有效实施; 生命线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逐步形成可抗御各类灾害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1、防灾空间结构的改造与建设理念,组团式防灾街区示意,3、主要规划对策,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络 根据城市出入口的设置和规划,规划城市的救灾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作为城市防灾空间分割的骨干网络,形成城市的防灾空间骨架,城市救灾干道作为城市的防灾主轴。 城市的防灾空间骨干网络,同时考虑阻止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蔓延,形成城市次生灾害蔓延隔绝带状骨

16、架。 因此,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格的作用为: 1)城市避难、救援、救护的骨干通道; 2)阻止次生灾害蔓延; 3)城市灾后指挥场所、疏散场所、消防医疗等救灾据点等相互联系的骨干网络; 4)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等生命线基础设施保障网络形成的主要依托骨架。,城市防灾空间分区 震后可有效实施对内、对外的疏散,使城市可以安全往来,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依托,重点通过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引导、城区建筑的加固改造(不易燃化、抗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加固改造建设、避难空间(场所和道路)的保障、救灾据点的加固改造等,形成以城市防灾分区为特点的防灾保障型城市。 把疏散生活分区作为城市防灾基本单元,由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相互隔离,进一步形成城市防灾空间网格和防灾组团分区。 防灾空间分区的建设应作为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重点进行配套的疏散场所、基础设施的规划,提出配套的技术指标和防止次生灾害蔓延的防灾带的技术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