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季氏将伐颛臾》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373621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课《季氏将伐颛臾》(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2理解课文列出的9个词语意义;归纳4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3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及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引用成语,

2、运用比喻,增强说服力的特点。,重点: 1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通过孔子的言论分析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

3、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4、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析题: 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 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论语 ( ) 颛臾 ( ) 社稷 ( ) 虎兕 ( ) 出于柙( ) 焉用彼相矣( ) 干戈 ( ) 冉有 ( ) 椟 ( )

5、,正音:请你读读准,费( ),论语(ln) 颛臾(zhuny) 社稷(j) 虎兕(s) 出于柙(xi) 焉用彼相矣(xing) 干戈(g) 冉有( rn ) 椟( d ),正音:请你读读准,费( ),b,朗读(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 “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 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

6、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见,拜见,谒见; 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文: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过,责备,动词。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译文:孔子说:“冉求!恐

7、怕应该责备你吧?,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发语词。者,助词。 以为:把 作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 指颛臾。 是:这。 “何以为?”是反问句式。 何以:以何, 宾语前置,译文: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朗读(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大夫要

8、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能,就不要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朗读(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9、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 城郭坚固。 为成为。 忧忧患,名词。,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如今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

11、治教化招抚。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孔子一语道明了季孙的内心深处:季孙真正担心的是住在萧墙内的鲁君。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思考:,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孔子的理由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12、,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1)“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 中,谁辞其咎?,3、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

13、:均、和、安。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5、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

14、要内容。,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

15、涣散,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1、,2、,3、,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季氏将伐颛臾 文言文知识整理,1.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2.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 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3、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 禁止、阻止 只是、仅仅 看见 见解、见识 拜见、谒见 xin,出现,5、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走过、经过 超过 过分、过于 错误 过错 责备 拜访,“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