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3708523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一、选择题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

2、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3、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

4、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9.(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B.C.D

5、.10.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A.省刑慎刑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D.刑罚得当11.(2017课标全国,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

6、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

7、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英威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全后汉文材料四(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五百

8、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字”措施的因素。(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威尔斯观点的认识。(3)材料三、材料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答案: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因此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非常丰富,但不能表明已经成熟,C项表述错误;材料中荀

9、子的观点是“从士一级以上的人,必须用礼乐去节制他们”,因此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在地方行政组织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的确立是在秦朝,而材料反映的分封制存在于西周,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对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后世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C项与此无关,排除。形成天下一

10、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是宗法制,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4.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根据材料,可知其考查的角度是西周时代对秦汉中央集权的作用。A、B、D三项均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制度与现象的概括,西周时分封制下“授民授疆土”以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说法,均非秦汉时那样“有效”“确立”或“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君主专制以及国家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西周推行宗法制,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血缘隶属关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有利于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培养统一意识,这是西周及以之为依托的制度文本周礼为以后历代所重视的原因。故C项正确。5.

11、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是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政绩,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应为春秋时期孔子所首倡,B项开始于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均晚于题目限定时间“西周”;西周的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故排除C项;以礼为首的西周教育主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维护宗法制下的等级制

12、度,故本题应选D项。7.D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材料所述现象的共同点都是“家天下”,核心是血缘关系,故可得出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的结论,D项正确;血缘关系并没有涉及君主的专制权力,故排除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B、C两项错误。8.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重用天下英雄、使天下的好原料好工匠到来,就有战胜敌人的条件了。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9.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及经济。从“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知正确,从“陶仓”可知正确,从“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知正确,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材料中的时间为战国到汉代,错误。10.B解析材料

13、中孔子认为:“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故B项符合题意。11.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

14、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12.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情况。注意关键词:汉代。从图片信息看,有多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并由此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劳作的情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片反映了集体耕作状况,却无从判断土地性质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项。13.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

15、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问,对比分析血缘关系及皇位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方式与西周的不同,并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14.参考答案(1)因素:传播文化;巩固国家统一。(2)不认同。文字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材料四较可信。理由:它既有史记的相关记载,又有大量出土文物作为物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字。第(1)问,根据材料“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