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1 新人教A版必修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675418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1 新人教A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1 新人教A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1 新人教A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1 新人教A版必修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是近代数学中极其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的一种工具,其工具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算方面,本节课正是学生对于向量的运算体系所进行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设计、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会用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向量运算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

2、类比、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同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晰重点: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难点:理解向量的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二、教法学法设计“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是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的教书之道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6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这些问题找准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时,主要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由于新课程所

3、倡导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自主学习模式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6个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下面我结合这些问题进行说明【问题1】位移求和时,两次位移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如何作出它们的和位移?教材指出:位移的合成问题是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问题1正是在创设了台球线路和飞机航线的问题情境后提出的,受到问题情境的启发,学生自然很容易回答,从而,为引导学生建构加法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2】如图所示,对于向量和如何求解它们的和呢?问题2的探究正是本节课的

4、重点和难点,因此,我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他们亲历三角形法则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难点,在过程中收获自信,体验成功!【问题3】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何特点?由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法则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他们关心的两个法则的联系和区别,问题3正是注意到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使学生加深了对于两个法则的特点的记忆【问题4】想想你遇到过一些可以用向量求和来解释生活现象吗?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通过问题4的讨论,拉近了学生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学习好数学的动力【问题5】请类比实数加法的性质完成表格,并通

5、过画图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律,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是符合建构主义的认识的同时,对于结论的验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数学的严谨之美,也欣赏到了两个法则的和谐统一之美【问题6】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问题6作为本节课的收官之问,其功能除了使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在于使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探究、有所感悟,这往往是一个学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是我本人对于本节课设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