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675390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3 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3 归纳推理一、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事实(或假设)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 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对其都有研究,它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推理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人类发现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既有猜测和发现结论的作用,又有探索和启发思路的作用. 本节课所学习的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通过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结论. 推理与证明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遍布数学知识的每个领域. 旧教材将其渗透在具体的

2、数学内容中分散处理,如:综合法和分析法放在“不等式”一章,“反证法”作为“简易逻辑”的一部分,“合情推理”更是很少涉及. 新课程将其统一纳入教材,集中讲授,我认为这对学生系统掌握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合情推理”这一新加入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的解答现成的问题,扩展到能够独立的提出一些问题. 很多大数学家(比如拉格朗日,波利亚)都强调合情推理是他们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手段,波利亚更是在其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拿出很多章节对合情推理的模式进行一一总结.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能够在今后有意识的使用它们,不仅能培养其言之有据,论证有理的思维习惯,而且对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很

3、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中,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讲,本节课是第一部分,对它是初步了解.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归纳推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上.而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观察、发现、归纳. 归纳推理作为发现新知的一种途径,有时探索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课堂上设置了有一定难度的“汉诺塔问题”,正是希望学生通过一番“辛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结论.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根据以上想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能利用归纳的方

4、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而又不失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在探索真理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处需要注意:(1) 结论的开放性归纳推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每个学生作出的推理可能并不一致,在这里有些时候结论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就应该认为是对的,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的思维. 当然面对推出的不同结论,可以比较哪些结论是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哪些思考是更有深度的. (2)过程的复杂性归纳推理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只看三五个特殊情形,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

5、些问题则需要多看几个,在归纳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锲而不舍的精神. (3)结论的正确性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是一定都正确. 课堂练习2就是这样的例子:课堂练习2:设,计算的值,并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学生容易做出“为质数”的结论,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都是合数. 甚至有的问题很难举出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也不容易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课上有意安排这样的例子,目的是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归纳推理这种方法. (4)处理好推理和证明的关系数学上为保证结论正确,总是强调要证明结论,但合情推理部分重在“推理”,重在得出新结论,“证明”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上例题中的“汉诺塔问题”就

6、是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已实属不易,若再要求证明, 则难度过高,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会让学生抓不住“推理”这个重点,所以处理上更宜放在课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1)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因为授课所用教材为人教B版,所选实例、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都来自该教材,仅“汉诺塔问题”来自人教A版,原因是B版此处所举例题为学生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学生可能不能充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自己发现结论的思维过程,故换之. 本节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又没有照搬教材,而是经过个人的思考,重新组合,适当调整.

7、比如课堂练习2,我把它作为开放题处理,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得出多种结论. (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时,我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看逻辑是否自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否接受,如何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首先,利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改编自华罗庚先生猜帽子颜色的问题是很经典的推理问题,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积极迅速地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 当然华先生的原文为3个学生,5顶帽子. 思维难度较大,作为引入不太合适. 我将其改为2个学生,3顶帽子,使之更适应学生实际,更适合课堂教学. 接着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出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

8、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鼓励学生发言,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发言及时点评. 这种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概念形成过程更加自然,使学生觉得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印象会更深刻. “汉诺塔问题”作为数学上的经典问题,内容有趣,学生听完题就跃跃欲试;题意简单明确,学生容易上手;而过程却并不轻松,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我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可能各有所长,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最大程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研究问题,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