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65671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管理学 - 第2单元.(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2章 城市及其发展,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和非农产业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是系统性存在,也是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 城市作为一种居住群落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产生基础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大分工。,2,2.1 城市及城市化 2.1.1 城市概说,1、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聚集的组织系统。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地域实体。 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

2、居地,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Settlement),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3,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而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4,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

3、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客观存在和系统性存在。 它的本质特征表明,城市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1、城市的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原始的聚落 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1、城市的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逐步形成了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

4、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这次分工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形成了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商人阶层,产生了不求可耕种性只求交通便利的新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1、城市的形成,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8,2、城市的基本特征 空间上的聚集性。聚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性。 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有时又称

5、为“多样性”、“流动性”。,9,2.1.2 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 所谓的城市化,就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它有四层基本含义: 1)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2)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3)是二、三产业向城市集中和发展的过程; 4)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以及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1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

6、观念在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11,2、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目前,世界通用的城市化指标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可比性最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国家或地区)的比重。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采用的就是“人口比重”的城市化水平指标。此指标的公式

7、是:,12,PU=UP100 式中:U城市人口, P总人口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应注意把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别开来。如果城市人口在某期间只有绝对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没有提高,我们只能说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了,但不能由此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这种增长依靠的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或乡村人口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即存在乡村人口向城市净迁移时,城市化水平才可能提高。,13,城市化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二是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通常对城市化速度的衡量采用的是第一方

8、面的指标,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数量的增长速度必然反映在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上,同时亦排除了原有城市的人口向新建城市迁移的因素。 城市化速度的衡量指标的公式是: TA=1n ( PUt+n一PUt ) 式中:TA城市化速度,n两时刻间的率数 PUt+n、PUt在t+n年和t年的城市人口百分比 要注意,公式中城市化速度(TA)的单位是城市人口比重平均增长(或减少)的百分点,而不是百分比。,14,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多种动力的构成关系看,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而且是其他动力的发生基础和实现前提。 从城市化的共性看,

9、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5,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进人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对城市形成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手工业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企业为了寻求规模效益及提高竞争能力,集中布局工业企业,形成各类相对集中的工业地域,这种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工业集中地域成为工业化时期城市地域分布形态和地域格局形成的核心动力。 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已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对于加速城市化历史

10、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则日益增强。当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工业化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16,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客观上要求供水、供电、供气、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生产性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同时,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性第三产业贯穿了整个工业化过程,教育、科研、文化、医疗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在工业化过程及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作用。,17,2.1.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建国后,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起落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

11、,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581960年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611965年城市化调整阶段,19661976年严重停滞阶段,1977年至今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城市化有着不同的特点。,18,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 (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 政府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和地域交通系统从工业布局上对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起着根本性制约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种作用主要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 (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 政府作为城市化主体,

12、通过各种有力措施、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如户籍、就业指标、粮油关系和住房等。1980年以后,这些限制逐渐减弱或消除,目前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仅是户籍管理性的,不再是就业和口粮性的。,19,(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其实就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构建和开始工业化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作为构建工业体系和启动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此阶段是通过殖民掠夺、发动战争、利用外资这三种方式来进行资金积累的。中国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农业,这种积累方式不是通过货币储蓄和税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实现的。 (4

13、)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期,如“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城市化的调整期、停滞期,主要的调控力来自政府。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对城市化的速度加以调控,这是中国城市化的鲜明特色。,2、城镇与城市的界定,教材对城市的定义概括起来为: (1)人口规模,即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具有某一特定最小人口密度的地域界定为城市; 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的规定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2、城镇与城市的界定,肯尼亚规定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镇;

14、 埃及规定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 在印度,居民5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390人,3/4以上成年男子从事非农业活动,并有明显城镇特征的居民点被定义为城镇。,2、城镇与城市的界定,我国于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城镇确定的标准,采用人口规模和职能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大于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 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可以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具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

15、的疗养区也可列为城镇型居民区。,2、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国务院在1963年底对建镇标准做了较大修改:(1)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3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3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2)缩小了市的郊区范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3)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1984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

16、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表1-1-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1993年),25,2、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 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50,同期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8,中等收入国家为62,而我国1997年才达到30,2004年为37%左右,城市化总体水平很低。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日益显著。1994年,全国共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4个,东部38个,占51.4,中部28个,占37.8,西部8个,占10.8。东西部城市密度相差近10倍。这一差距甚至比1984年拉大了3倍,形成了东密西疏、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递减的城市化地区布局,这种布局对我国尤其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26,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村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村工业的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