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背景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3650859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践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践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践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践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背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背景一、 农村文化现状 (1)文化投入不足乡镇的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为文广中心,经费改为财政差额拨款;2006年实行机构改革,文广中心退出事业编制,成立文体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财政部门按文化中心提供服务质量拨付经费。据统计应城市2006年共拨付“以钱养事”文化事业费万元,人平享受1.3元。在目前,文体服务中心还无法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以文养文”路子的条件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切断乡镇文化中心的财政供给,只能造成文化中心运转困难,体弱难支。(2)文化队伍流失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可由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无保障,工

2、作环境差,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而且身兼数职,致使乡镇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由于收入极低,前途渺茫,迫使他们大多数人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就是另谋他途,难以将心思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致使乡镇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3)基础设施短缺很多乡镇农村缺少基础设施,广播站,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设施极其稀少,有的农村甚至根本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图书馆里面的藏书也很少,缺乏电脑等设备。另外,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很低,无法使广大农村群众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科技和卫生等各类有益知识,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教育。(4)文化管理缺位应城市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即行

3、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关系没有理顺,管理工作缺位,乡镇文化站处于“上面没人管,下面无人问”的“两不管”境地。同时大部分乡镇存在“文化工作是虚”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工作抓好了,文化工作抓不抓、抓好抓差无所谓;部分乡镇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部分乡镇领导甚至干脆撒手不管,没有对乡镇文化站给予足够的关注。(5)文化生活乏味“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 还是乡村的主旋律。由于活动经费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位,使乡镇文化站功能减弱,地位降低,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农民业余时间相对较多,

4、他们需要学习、交流,需要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充实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农村没有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文化娱乐活动极其贫乏,农村文化阵地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民只能以看电视、打麻将来消磨业余闲暇时间。二、 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5、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2010年全国小学553622所,其中城市32145所,县镇81184所,农村440284所,分别占5.81%,14.66%,79.53%;小学在校生数130132548人,其中城市18166507人,县镇26928904人,农村85037183人,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04所,其中城市14473所,县镇20852所,农村41942所,分别占18.73%,26.99%,54.28%;在校生61676458人,其中城市10346351人,县镇17045443

6、人,农村34284664人,分别占16.78%,27.64%,55.59%。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 农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10年,全国有2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54%左右。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

7、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并对普及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教师工资由县乡政府和农民交纳的农村教育费负担;学校建设和设施由农民集资;学校公用经费向学生收取杂费。过去提倡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说实际上是“人民教育农民办”,县级以上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承担了城市的教育投入,而农村教育经费则主要落到了县级以下政府和农民身上。 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

8、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致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

9、用的。三、 指导思想与国家政策(1)文化方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结了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新形势下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决定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加

10、快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都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个部分都闪耀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决定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理论上看,现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包括上述“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这个界定,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对于现阶段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在

11、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强调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凸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定位。这意味着只要是属于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都要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都要予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属于人权范畴。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把文化权益纳入人权范畴,提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个人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199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二项原则,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是相

12、互依存的;人的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个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文化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的财富,是促进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确定目标,建立结构和争取得到适当的资源,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等等。这些表述充分说明,人类的发展最终是以文化来定义的,而文化首先体现在人人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上。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于屏蔽市场的影响,使基本文化活动成为所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理论创新也是对国际文化权利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使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从模糊

13、抽象变得清晰具体。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还主张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强调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的同时,决定提出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包括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这一思路的落实将极大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决定明确了现代传播体系的内涵和建设任务。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党报党刊、通讯社、

14、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发展各类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全球化视野,特别是强调把新媒体纳入现代传播体系,必将创新现代传播体系格局。决定首次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主要思路和措施包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

15、文化内涵,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一阐述对几十年来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系统总结,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理论的创新。决定明确了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命题和部署。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体现,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来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六中全会的新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与帮扶力度;推进文化下基层活动经常化;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

16、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帮扶;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和农村发行和赠阅工作;支持文化服务机构深入基层和农村提供服务;中央、省、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这一部署周到具体,操作性强,丰富和深化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2)教育方面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