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364613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绿地设计说明(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林绿地设计,第五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5.1、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基本知识,一、居住区的概念 二、居住区的组织结构模式 三、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四、居住区建筑的布局形式,一、居住区的概念,1、从广义上讲就是人类聚居的区域。 2、狭义上说是指由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一般在居住区内应设置比较完善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的服务性设施,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3、居住区绿地的作用: 营造绿色空间 塑造景观空间 创造交往空间,二、居住区用地组成,按功能要求分: (1)居住区建筑用地 (2)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 (3)道路及广场用地 (4)居住区绿地 (5)居住区的组织结构模

2、式,(5)、居住区的组织结构模式,(一)居住区 (二)居住小区 (三)居住组团 (四)住宅楼,三、居住区的绿地组成,(一)居住区公共绿地 1、居住区级公园 2、居住小区游园 3、组团绿地 (二)宅旁绿地 (三)道路绿地 (四)公共设施绿地,(一)居住区公共绿地,它是为全区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位置适中,并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 ,根据中心公共绿地大小不同,又分为 1、居住区级公园 (服务对象是居住区居民) 2、居住小区游园 (服务对象是小区居民) 3、组团绿地 (服务对象是组团内居民) 居住区公共绿地集小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规划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

3、,(二)宅旁绿地,宅旁绿地,也称宅间绿地,是居住区中最基本的绿地类型。 1、绿地的大小和宽度决定于楼间距; 2、主要范围: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 3、与居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三)道路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其靠近城市干道,具有遮荫、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布置。,(四)公共设施绿地,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四周的绿地称为公建设施绿地。例如:俱乐部、展览馆、电影院、图书馆、商店等周围绿地,还有其他块状观赏绿地等。其绿化布置要满足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功能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居住区绿地结构与对应绿地及服务对象,居住区

4、居住区级公园居住区内所有居民 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游园小区内居民 居住组团组团绿地组团内居民 住宅楼宅旁绿地住宅楼内居民,四、居住区建筑的布局形式,(一)行列式 (二)周边式 (三)混合式 (四)自由式 (五)散点式 (六)庭院式,(一)行列式,依照一定的朝向成行、成列的布局 优点:绝大多数的居民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朝向。 缺点:绿化空间比较小,容易产生单调感。,(二)周边式,居住建筑以道路或院落呈周边式安排 优点:可形成较大的绿化空间,绿化容易,有利于 公共绿地的布置。 缺点:较多的居室朝向差或通风不良,(三)混合式,一般是周边式和行列式结合起来布置 通常:沿街采取周边式 内部使用行列式,(四)

5、自由式,这种布局形式,结合地形或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充分考虑日照、通风等条件灵活布置。,(五)散点式,这种布局建筑常围绕公共绿地、公共设施、水体等散点布置,这种手法常应用于别墅区。,(六)庭院式,这种布局形式一般底层建筑的住户有院落。 也是常应用于别墅区,这种布局有利于保护住户的私密性、安全性。绿化条件、生态条件均比较好。,5.2、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心花园的规划设计 组团绿地规划设计 宅旁绿地的规划设计 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中心花园(小游园)的规划设计,(一)规划布局原则 1.位置:尽可能和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 2

6、.规模:目前新建小区公共绿地面积采用平均每人12平方米的指标。 (二)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绿化和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进行规划设计,在平面布置形式上有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1.场地 2.园路 3.广场 4.园林建筑及设施 5.绿地配置,、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一)布置的位置、方式和特点 1.位置: a.周边式住宅中间 b.行列式住宅山墙间 c.扩大住宅的间距 d.住宅组团的一角 e.两组团之间 f.一面或两面临街 j.自由式布置 2.布置方式: a.开敞式 多采用自然式布置。 b.半封闭式 多采用规则式。 c.封闭式 仅供观赏。 3.组团绿地的特点 a.用地小、投资少、见效快

7、、易于建设。 b.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 c.既能改善住宅的通风、光照条件,又能丰富组团建筑艺术。 (二)规划设计内容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活动来规划设计不同的绿地。,、住宅绿地的规划设计,(一)宅庭院绿地的组成和类型 1.庭院绿地的组成: 庭院绿化的布局基本上受建筑规划布局的制约,应配合住宅类型、间距大小、层数高低及建筑平面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 a.低层住户小园 b.生活杂物场地 c.游憩活动场地 2.庭院绿地的类型; 不同的庭院绿地类型是人们生活习惯与爱好的反映,也是 气候和历史传统、环境条件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水平的反映。,(二)住宅庭院和住宅建筑绿化布置的原则和方法,1.住宅庭

8、院绿化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绿化获得预期的效果。 方法:a.住宅群环绕的建筑造成年个阴暗部位较 多,故选择 荫树种配置十分重要。 b.保持居住环境的安静,如以绿篱分隔庭院,降低噪音等方法。 c.以“立意”为前提来绿化布置庭院。 d.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自然环境与住宅联系起来。 2.住宅建筑的绿化原则和方法 原则:与整个庭院绿化建筑的风格相协调。 方法:a.入口绿化 b.屋基绿化 c.墙面绿化和屋顶绿化,、居住区的道路绿化,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米,如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

9、,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中部分居住区级道路也可采用三块板的形式。,居住区次干道 1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米。在道路红线宽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其宽度在152米左右 2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组闭级道路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它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有时也伸入住宅院落中。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810米之间,车行道要求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住宅小路 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它起

10、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他等级道路的作用。其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一)植物配置 1.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 2.是否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配置方法。 (二)树种的选择 1.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2.树冠大、树枝茂密、落叶阔叶乔木。 3.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4.耐荫树种和攀缘植物。 5.具有环境保护作用和经济收益的植物 6.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当然,过多的专业术语往往使其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

11、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对此有着更平实的解释,他把高质量与低质量的环境特征对照起来,简明而实用。,具有大自然气息的庭院景观能唤起居民美好的生活情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原则,一、合理配置功能,“以人为本”已是当代人居环境创造的共同要求。“雅典宪章”曾指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的人的要求出发”。“华沙宣言”也曾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一、合理配置功能,人的一生几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渡过的,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从人的生活需求看,我们可以将它分成物质

12、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居住环境景观设计首先应该满足居民这两方面的需求。生活需求具体体现在居民的各类活动中,杨盖尔将城市生活分成三类(表1)。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原则就建立在这些具体的活动类型之上。,城市生活的类型,(一)满足行为的需求,在居住环境中发生的城市生活大致有这样的内容:上下班及外出休闲活动、取车、存车、送托、上下学、日常购物、户外休息与娱乐、邻里交往和社区公共活动等。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满足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上班、上学的人群需要用最短的距离走出居住区,所以交通型道路的设置要尽可能便捷而不要迂回、绕远;休息、娱乐的人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便于交往,所以庭院中的圆路要

13、曲折而有趣;,(一)满足行为的需求,随着汽车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环境的安全性,需要考虑人车分行的问题,会形成不同的景观;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居住环境设施要考虑安全和无障碍设计的问题;为适应居民日常购物的习惯,任区内的一些主要景观,如零售店、杂货店、小超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上下班出入联系方便的地方,等等。所有这些构成居住环境景观的设施,首先必须解决实用的功能问题。,开放的空间私密性较弱,(二)满足心理的需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性等,这种对环境的认知随着不同层面的人群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提供相适应的环境气氛,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赋予环境以

14、特定的属性,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比如私密性,无论在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居民都有私密性的需求,只是随着空间属性的不同,这种需求也有强弱之分。,封闭的空间秘密性较强,开放的空间私密性较弱,只有把握住不同人群对环境的认知状态,才能在景观设计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再如舒适性,居民的心理舒适感在某些国家成为居住区设计的宗旨,舒适感的产生有赖于环境的识别性标志性,在景观设计中把握这种需求,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二、组织优美景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也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则,必须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和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上的需求越

15、来越强烈,人们需要美的居住环境,进而在其中产生自豪感尊重与被尊重。 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居住环境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居住环境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多样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二、组织优美景观,美作为环境景观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成为居住环境景观创造的更高追求。,三、贴近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尤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和利用环境的地形、地貌、地物、水体、绿化等各种自然生态条件。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

16、市”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精神纲领。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模式。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基本上是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但是,到了工业革命后,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多,对立也越来越严重。柯布西埃“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口号,将居住与自然对立起来。,三、贴近自然环境,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可持续地发展,人们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实际上,除了上述全球性的需要外,与大自然的贴近也是人的本性,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贴近自然本身也具备了美学的意义。贴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创造,应该充分利用山地滨水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任区景观特色。比如,在多山地区采用随坡就势、筑自退层、重叠跌落等方式创造的山地居住环境,可以达到与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形态相吻合的要求(图22)。,再如,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