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8243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老堡乡党委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而滞后,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认同感也趋于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下简称三江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一、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为摸清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通过发

2、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问卷表主要从平时文化活动类型、如何看待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60份,收回率为93.3%。在回收的560份问卷中,男性占44.6%,女性占55.4%。样本的年龄分布如下:20岁以下的100人,占17.9%,2040岁的270人,占48.2%,4060岁的150人,占26.8%,60岁以上的为40人,占7.1%人。在560名被试中,其中有33.9%为在家务农;其次是在校学生,占了16.1%;农村文化骨干占19.6%;其他的占28.6%,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和无职业人员。在文化程度上,小学水

3、平占25%;中学水平占37.5%;高中水平占25%;大学水平占8.9%;其他3.6%。可见样本的各个文化层次均有分布,职业分布也比较广泛。(二)群众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人参加唱歌、下棋等文化生活,但一年也仅有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其文化生活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情况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逐步向农村推广,部分农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条

4、件较好的乡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调查中,39.3%的人选择了看电视;21.4%的人选择了打牌、打麻将、下棋;还有25%的人选择了上网,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了读书看报、跳舞健身、文艺表演等活动。看电视、打牌成了农村群众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2.政府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从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

5、下乡”活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名牌项目。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很多,历时十年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受益的范围却还不是很大。如在三江县调查中,51.2%的群众希望政府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42.9%的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方式开展文化活动,5.9%的群众希望开展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就满意度情况来看,对当前的“文化下乡”活动很满意的占到了35.7%,比较满意的有25%,一般的有7.1%,而不满意的占到了8.9%。应该说,在开展过文化下乡的地区,其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深得广大群众的喜欢,满意度比例还是很高的,真正不满意的很少只占8.9%。3. 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看法目前农村

6、大部分地方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主要是看电视、打牌、上网三项。农村赌风日盛,已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这与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不无关系。通过调查,32.1%的人觉得文化生活很重要,46%的人觉得重要;25%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满意,21.4%的人比较满意。在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有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的调查中,46%的人表示有过阅读相关书籍,35.7%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就看;32.1%的人喜欢看农业类的书籍。在对村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中,17.9%的人表示很满意,39.3%的人表示一般,7.1%的人觉得很不满意。从以上数据可见,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强烈。二、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7、通过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问题:1.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在三江县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虽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也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

8、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如三江县老堡乡西边山四个少数民族村不通有线电视,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群众对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能望而兴叹了。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比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加快,在经济建设增长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能够保持同等步伐,但是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停留在城市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目前,三江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部分被政府用来办公,有部分缺乏管理而名存实亡。全县165个行政村,只有12个村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仅占7%。当

9、前,城市各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没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相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3. 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很多偏远地区,落后文化不断滋长蔓延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赌博之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突出。如2007年,三江县的一个偏远山寨,由于信息闭塞和邪教的蛊惑,“门徒会”邪

10、教一个晚上就在此山寨发展了80多名教徒。该教宣传“一天只吃二两米,不用上山干活,天天在家祷告,即可有饭吃有衣穿还可以成仙”的歪理邪说,危害极大。这就充分说明了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农村文化的阵地,各种邪教就会乘虚而入,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4.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体制改革后,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站长也不熟悉业务,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

11、无几。加之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春节,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如三江县老堡乡文广站原有干部职工3人,现负责文化工作的2名工作人员全被抽到县直部门,仅存负责广电工作的站长1人,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三、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效一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这几年来,该县以落实惠民工程为基础,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2个、农家书屋161家、戏台214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基本

12、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快捷地传送到村屯,先进的文化占领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积极充实农村文化生活。目前,该县共建成业余文艺队206个、山歌队109个、龙舟队12个、龙狮队17个、芦笙队125个、侗族大歌队30个、篮球队167支,各种文艺队实现了各村屯全覆盖。2011年,三江县各村屯共60多个业余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迎新春促和谐”大型元宵晚会、三省九县山歌大赛,参加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开幕式、欢乐乡村行三江站演出活动等,共演出180多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大大丰富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三是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三

13、江县凭借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展“非遗”申报、建立文化传承基地、大力挖掘民间艺人、包装策划民间节庆活动。目前,建立“侗族农民画”“木构建筑”“侗族刺绣”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成功申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侗戏三个国家级保护名录,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县级共85人四级非遗传承体系,成功创建两个4A景区、一个3A景区、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两家三星级酒店,成功申报了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

14、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文化阵地。从三江县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仅是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用”和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抢花炮、赶坡会、赛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

15、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健身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关系到农村文化的发展。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召之

16、即来、来之能演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同时要广泛动员、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发展。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三江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