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576221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93页(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要点归纳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三段论)、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层递比较法)。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判断标准:看文章开头是否有驳论点的提出,如有,可判断为驳论,如没有,只有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论点,可判断为立论) 立论:提出论点,加以论证。 驳论:引用已有论点,加以反驳。2、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

2、:顺叙、倒叙、插叙、平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3、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4、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小说三要素

3、: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1.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2.10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寡人之于国也1、 作者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

4、派)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孟子是历史上有名的雄辩家,通过谈话内容纳入核心论点。 关于孟子这本书,共有7篇组成,作者: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写。 儒家学派的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2、 中心论点:“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3、 文篇论据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事实材料: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来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4、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5、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运用排比句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相同句式紧密排列组合,使文章具有雄辨的气势,使其更易于达到说理的效果类比法: A 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B 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6、的观点。 对比法: “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反映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揭露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5、 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A归纳法:孟子在论证如何实行王道时,论述在逻辑上是“民养生丧死无憾”为小前提,得出结论“王道之始”,实为演绎推理,省去一个大前提,“王道要求两条:养民,教民”。演绎推理论证在这里起验证、辅助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归纳论证。 B演绎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梁惠王并没没真正实行王道。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演绎推

7、理。6、 写作特点 A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B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C运用排比,增添气势磅礴7、 思考简析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体现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根本措施发展生产,使百姓解决温饱,办教育,使百姓懂孝悌,老有所养,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达到和谐,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答:全文可分三个层次。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句收束。 第一层次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是“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

8、层次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仍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层次为五、六、七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其中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使人民的衣、食、住、育均能得到发展并能从中受益,富而教民,并且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幺“斯天下之民至焉”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3、文章是以什么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文章是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文章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

9、特色。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幺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4、本文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A论点鲜明

10、B 善用修辞,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C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 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E 用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5、文章开头梁惠王拿自己国家与邻国之政相比较时,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答:因为梁惠王“好战”,用其最熟悉的“请以战喻”更有利于启发梁惠王,使他接受自己的观点。6、孟子为什么要用“五十步笑百步”来进行劝说?答:运用“五十步笑百步”可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罢了。这为下一步接着阐述“施仁政,行王道”作好了铺垫。7、“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其

11、含义是什么?答: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阐明了孟子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富而教民,充分体现了他的王道思想。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答:这段话的主旨是提醒梁惠王检讨自己,强调只有端正态度,以民为本,才能真正实行王

12、道。10、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这段话运用了比喻、设问修辞手法。(2)秋水(节选)P5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

13、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相传是庄周自着,“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二、中心论点: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这一中心旨意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从政治思想上看,这段文字的旨意是:古圣贤的认识也都是十分有限的。庄子是以此来否定儒家思想体系,简括为:用相对主义来批判儒家学说。三、文章艺术特点: (1)将哲理与形象结合。本文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秋水”、“北海若”、“井蛙”、“夏虫”等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奥的哲学道理。 (2)运用比喻进行说理。例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道理的人。 (3)用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进行说理。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进行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来进行说理,从而阐明观点,显现出寓育特色。 (4)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例如第二段中北海若的话几乎都是由排比句组成的,这也就形成了本文滔滔不绝、宏大张扬、铿锵有力的气势。4、 修辞手法:1、比喻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