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356508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讲 课程内容标准解读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学习板块的说明(一)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的确定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目标和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中国近代史在总体内容的把握和学习主题的确定上,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段性主题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它几乎是高中乃至大学同类历史学习内容的缩写版,这种高容量的知识内容必然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现象。因此,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

2、育司组织编写的历史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使学生易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时段性特征,从而有利于改变原有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存在的头绪繁多、面面俱到的现象。中国近代史学习板块内容包括引言和七个学习主题。引言部分用楷体字对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的基本构架进行了线索描述,这部分内容的阅读对象是教师,其编写目的是便于广大教师把握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的思路,而不属于学生掌握的范围。七个学习主题分别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起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性。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争中,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始终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里,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反帝反封建当作前提的话,近代化就应该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

4、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2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目标近代史的学习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获得中国近代史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人文素养,并逐步形成一种历史意识,以这种历史意识度量历史,解决现实问题。1知识学习目标 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学习目标要求是:“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既能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有所了解,同时又要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

5、象,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和基础;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结果和升华,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内涵之一。学生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历史过程中去观察和考察,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能够叙述和解释历史的变化,初步了解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2能力培养目标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是:“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 ”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 “初步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之一,是“理解”的层次,即要求学生能够学习阅读和整理历史材料。历史材料既

6、包括历史文献、文物、图片、音像等原始的文献资料,也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清史实与历史判断,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在适应其自身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收集并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要能够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比较历史现象。第二,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于历史思维能力层次,这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而呈现出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能以历史的客观的眼光理解、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它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标准所着力强调的问题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它强调学

7、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独立思考,它是学生3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其重心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与知识能力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探究和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方法,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 ,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为什么” ,以及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近代历史问题的不同见解并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同时,要注意防止出现“历史探究科学研究” 的那种成人化专业化倾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近代史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

8、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应是孤立的、枯燥的、生硬的,而应是融入历史史实的、充满历史激情的过程,它必须贯穿在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之中。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相比,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有所提高,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在能力培养目标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就已初步提出了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同时,中国近代史学

9、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学段的历史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时应对此加以注意。4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三个层次要求:在规定总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还规定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的具体目标,共有三个层次的学习要求:一是识记层次的学习要求。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 “知道” “了解” “说出” “讲述” “简述” “复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识记层次要求。对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其主要内容并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动作表示出来。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习主题之三“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

10、等条约割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为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4只要了解两点即可,即英法联军于 1860 年烧毁了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至于与这两条史实相关的内容,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具体经过和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及其具体条款等,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威逼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具体细节性的史实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但这并不属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范围。也就是说,考察一个初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只要看他是否能够表现出他已真正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和沙

11、俄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历史史实即可。通过这样的两个历史史实,相信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一个国家的首都被侵略者所占领,其最大的皇家园林被烧毁,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被侵略者强行割占,对于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的历史思考。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 70左右。二是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 “理解”“说明” “阐明” “归纳” “认识”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和概念所体现出的内在意义做出简单的归纳和演绎性的推断。例如, “近代化的起步”学习主题之二“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

12、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条内容标准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求知道“百日维新” 中颁布了哪些主要变法措施,通过这些变法措施来认识戊戌变法(注意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在概念上的差异)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具有哪些重要影响。再如,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之二“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本条内容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西安事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强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国内局势,来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走向全民族抗战的作用和意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层次并非是要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和知识,而是重点让学生将历史人物

13、或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此来理解和体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而苦苦探索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 20左右。5三是运用层次的学习内容。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 “评价”“比较” “探讨” “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这里讲的运用层次,不仅仅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等完成作业而已,它强调的是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学生获得理智能力发展与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学习目标。例如, “中华民族

14、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之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在本条内容标准中,学生要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能够初步懂得收集史料和史实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收集、分析及表达,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背景,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持久抗战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在军事、政治、经济、民众动员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也可以运用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来深切体会抗日战争作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第一次取

15、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意义,体会出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意义;还可以针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结合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损失展开讨论,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层次要求,突出的是体现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带动整个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内容控制在内容总量的 10以内。二、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分析中

16、国近代史共有七个学习主题,依次分析如下:(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学习专题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6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由此,掌握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提高综合概括能力。本专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的残暴和血腥以及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林则徐、关天培、左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