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18159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讲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2.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硬件: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3.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从功能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可分为相互依存的三部分: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 ;从网络的物理位置分布来划分,通信网还可以分成用户驻地网CPN(是业务网在用户端的自然延伸)、接入网AN(可以

2、看成传送网在核心网之外的延伸)和核心网CN(包含业务、传送、支撑等网络功能要素)三部分。 4. 面向连接型:两个通信节点间一次数据交换过程包含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其中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阶段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用户信息则在数据传输阶段传输。适用于大批量、可靠的数据传输业务,网络控制机制复杂。 5. 无连接型 :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先建立通信连接,就可以直接通信。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数据传输业务。 面向连接型无连接型6.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都有路由表和转发表。转发表记录的是一个交换节点当前维持的所有的连接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指明了一个连接上的用户信息在交换节点上

3、应该如何转发。7. 网络分层的原因: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方便异构网络设备间的互连互通;增强了网络的可升级性;促进了竞争和设备制造商的分工。8. 协议: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协议是指位于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与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通信时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一个通信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理的控制信息;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9. 对等层之间的通信使用相应层协议;但实际上,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并没有将数据直接传到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而是将数据和控制信息直接传到它的下一层,此过程一直进行到信息被送到第一层,实际的通信发生在连接两个对等的第一层之间的物理

4、媒介上。10. 接口位于每一对相邻层之间,它定义了层间原语操作和下层为上层提供的服务。网络设计者在决定一个网络应分为几层,每一层应执行哪些功能时,影响最终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为相邻层定义一个简单清晰的接口。11. 对等层间的通信 12. 服务只在服务访问点(SAP)处有效,也就是说,第N+1层必须通过第N层的SAP来使用第N层提供的服务。第N层可以有多个SAP,每个SAP必须有惟一的地址来标识它。13. 第N层提供的服务则由用户或其他实体可以使用的一个原语集合详细描述。OSI定义了如下四种原语类型:请求原语、指示原语、响应原语、证实原语; 相邻层间的接口关系14. 下层为其上层提供

5、的服务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面向连接的服务:服务者首先建立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输服务信息,服务使用完毕,释放连接。该类服务要用到全部四类原语。无连接的服务:使用服务前,无需先建立连接,但每个分组必须携带全局目的地地址,并且每个分组之间完全独立地在网上进行选路发送。该类服务只使用请求、指示两类原语。15. 网络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数据网都需要这四种,话音网不需要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16. 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机制负责将源端和目的地端之间传送的数据所发生的丢失和损坏恢复过来。通常控制机制包括差错检测和差错校正两部分。对于电话网,不提供差错控制机制;对于数据

6、网,提供相应的差错控制机制。在目前的分组数据网上,主要采用基于帧校验序列FCS(Frame Check Sequence)的差错检测和发端重发纠错机制实现差错控制。17. 拥塞控制:拥塞控制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数据量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超过这个水平,网络的性能就会急剧恶化。在电话网中,拥塞控制只在网络入口处执行。在分组数据网中均提供了相应的拥塞控制机制18. 路由选择(每个网都需要):电话通信网,通常采用静态路由技术。但到任意目的地,除正常路由外,都会配置两、三条迂回路由,以提高可靠性。采用虚电路方式的分组数据网,情况与电话网类似。采用数据报方式的分组数据网,一般都支持自适应的路由选择技术。1

7、9.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一种使目的端通信实体可以调节源端通信实体发出的数据流量的协议机制,可以调节数据发送的数量和速率。对于电话通信网,无需提供流量控制机制。对于分组数据网,必须进行流量控制。 20.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导向传输媒体、非导向传输媒体。21. 在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在非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短波通信、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22. 停止等待协议 ARQ 的优缺点:优点:比较

8、简单 。缺点:通信信道的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说,信道还远远没有被数据比特填满。23. 连续 ARQ 协议的工作原理:1)在发送完一个数据帧后,不是停下来等待确认帧,而是可以连续再发送若干个数据帧。2)如果这时收到了接收端发来的确认帧,那么还可以接着发送数据帧。3)由于减少了等待时间,整个通信的吞吐量就提高了。注意:1) 接收端只按序接收数据帧2) ACK1 表示确认 0 号帧 DATA0,并期望下次收到 1 号帧;ACK2 表示确认 1 号帧 DATA1,并期望下次收到 2 号帧。3) 结点 A 在每发送完一个数据帧时都要设置该帧的超时计时器4) 仅仅是连续 ARQ 协议的工作原理24. 滑动窗

9、口: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设定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发送窗口的大小 WT 代表在还没有收到对方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发送端最多可以发送多少个数据帧。25. 接收端设置接收窗口:在接收端只有当收到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落入接收窗口内才允许将该数据帧收下;若接收到的数据帧落在接收窗口之外,则一律将其丢弃;在连续 ARQ 协议中,接收窗口的大小 WR = 126. 滑动窗口的重要特性: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2)收发两端的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因此这种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3)当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大小都等于 1时,

10、就是停止等待协议。27. 发送窗口的最大值:当用 n 个比特进行编号时,若接收窗口的大小为 1,则只有在发送窗口的大小 WT 2n - 1时,连续 ARQ 协议才能正确运行。例如,当采用 3 bit 编码时,发送窗口的最大值是 7 而不是 8。 28. HDLC 的帧结构标志字段 F (Flag) 为 6 个连续 1 加上两边各一个 0 共 8 bit。在接收端只要找到标志字段就可确定一个帧的位置。HDLC 采用零比特填充法使一帧中两个 F 字段之间不会出现 6 个连续 1。在发送端,当一串比特流数据中有 5 个连续 1 时,就立即填入一个 0。在接收帧时,先找到 F 字段以确定帧的边界。接着

11、再对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 5 个连续 1 时,就将其后的一个 0 删除,以还原成原来的比特流。 29. 若控制字段的第1比特为0,则该帧为信息帧I;若控制字段的第1-2比特为10,则为监督帧S;若控制字段的第1-2比特为11,则为无编号帧U;30. 局域网的主要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在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否则计算机间会互相干扰)31. 局域网按网络拓扑分为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树形网;(总线网可以用两种协议:CSMA/CD;令牌传递总线网(物理上是总线网,逻辑上是令牌环形网)32. 媒体共享技术:静态划分信道(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

12、分复用、码分复用,不适于局域网和某些广播信道的网络使用)、动态媒体接入控制,或称多点接入(分为随机接入和受控接入(如多点线路探询,或轮询);33.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 LLC子层(与传输媒体无关,局域网对LLC层都是透明的)、媒体接入控制 MAC子层(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部都放在MAC层)34. 网卡和局域网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行进的;网卡和计算机间的通信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网卡一重要功能是串行/并行转换;网卡是半自知单元)35. 当网卡收到一个出差错的帧,它将此帧丢弃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计算机;当网卡收到一个

13、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给协议栈中的网络层;当计算机要发送一个IP数据报时,就由协议栈向下交给网卡组装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36. CSMA/CD 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协议的实质是”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37. 检测到碰撞后: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每一个正在发

14、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38. 使用 CSMA/CD 协议的以太网不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这种发送的不确定性使整个以太网的平均通信量远小于以太网的最高数据率 39. MAC 层的硬件地址: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 MAC 地址。MAC地址实际上就是网卡地址或网卡标识符EUI-48;40. IEEE规定地址字段的第一字节的最低位为I/G比特,当I/G比特为0时,地址字段表示一个单个站地址;当I/G比特为1

15、时,表示组地址,用来进行多播。因此,当I/G比特为0和1时,一个地址块可分别生成224个单个站地址,224个组地址。IEEE制定两种二进制EUI-48地址的记法:一是802.5和802.6采用的标准:将每一个字节的最高位写在最左边,每一个字节先发送的是最高位比特;二是802.3和802.4采用的标准:将每一个字节的最高位比特写在最右边,每一个字节先发送的是最低位比特;41. 网卡从网络上每收到一个MAC帧就首先用硬件检查MAC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留下,然后再进行处理,否则丢弃,不再进行其他处理。42. 发往本站的帧有三种:单播帧(一对一,即收到的MAC帧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广播帧

16、(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是全1地址),多播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所有的网卡都至少能识别两种帧:单播帧和广播帧;只有目的地址才能使用广播地址和多播地址;43. 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DIX Ethernet V2 标准和IEEE 的 802.3 标准;44. 最常用的 MAC 帧是以太网 V2 的格式,由5个字段组成,前两个分别为6字节长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第三个是2字节的类型字段,用来标志上一层使用什么协议,第四是数据段(正式名称是 MAC 客户数据字段,最小长度 64 字节 - 18 字节的首部和尾部 = 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最后一个字段是4字节的帧检验序列FCS(当传输媒体的误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