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349127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高中语文第10课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2、文言现象整理教学重点:文言现象整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 介绍背景: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

2、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庆历三年(1043),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

3、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1、字词正音 六国互丧( ),率( )赂( )秦耶 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厥( )洎( )牧以谗( )诛 量( )胜负之数( ) 数( )不胜数 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与( )而不助五国也; 输( )不论革灭( )尽之际 ( )然自得 ( )笑大方3、通假字暴( )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 当( )与秦相较 4、词类活用并力西向 日削月割 义不赂秦 以地事秦 礼天下之奇才 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不终也

4、 李牧连却之始速祸焉5、特殊句式 其势弱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 ) 洎牧以谗诛(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可谓智力孤危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始速祸焉 至于颠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研习课文本文一共6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第一部分(第1,2段):2、第二部分(第3, 4段):3、第三部分(第5,6段):四、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5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6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五、小结苏询六国论行文纵横悠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作者很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及比喻的论证方法以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淀粉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为了提高酶的产量,研究人员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