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3195019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背景1. 2011 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经通过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审批。新版三亚总规给崖城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 2012年,结合新时期三亚发展的需要,三亚市委、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崖城镇建设三亚西部新城的总体构想。3. 2008 年6 月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大原则,崖城镇域范围内的南滨农场将纳入崖城镇统一规划和管理。4. 现行03版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不能够满

2、足新时期崖城镇的发展需求,应当进行规划修编。第2条 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第3条 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划分为镇域、镇区两个层次。1.镇域:崖城镇行政辖区范围,包含镇域内的南滨农场辖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2.镇区:镇区东起南山、西至盐灶河、北至西线铁路、南至滨海;包含崖城老镇区、创意新城片区、中心渔港片区和南滨场部,规划范围面积约46.3平方公里。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第4条 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性质解释:三亚西部能够辐射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以海洋旅游、新兴产业、热带现代农业和南海服务为特色的特色型新城:具有崖州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

3、名镇。,三亚西部区域性特色型新城。第5条 城市职能1. 服务国家南海开发和南海旅游的特色基地,联动南海的区域性港口与铁路物资集散的区域枢纽。2三亚发展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产业聚集地。3展示三亚崖州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第6条 城镇发展目标1. 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新城镇”;2. 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名城镇”;3. 以崖州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名城镇”;4. 以绿色崛起为理念的“绿色新城镇”;5. 以海洋服务为特色的“海洋新城镇”。第7条 总体发展策略1. 联动海洋,服务海洋:以服务海洋为切入点,发挥崖城镇面向南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培育发展海洋服务等

4、相关功能。2. 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以城市标准全面推进建设,全面补充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崖城从镇标准的服务体系向城市标准服务体系的升级,实现对于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3. 优化产业,创新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新兴产业和热带现代农业,结合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的多元产业支撑,成为带动三亚西部发展的增长极。4. 多层统筹,突出特色:重点建设以陆海一体的交通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前提,实现海-城-湾-腹地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做精、做深、做厚城乡空间,实现滨海与腹地的联动发展。5. 生态低碳,绿色崛起:以生态低碳建设为标准,在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准入方面采用绿色标准,实现绿色崛起。第8

5、条 产业发展目标1. 实现海洋产业起步发展:依托现有的海上能源通道、物流港口和联系南海的交通优势,先期培育服务南海开发的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研发和海上配套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2. 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在创意新城发展的基础上,引入融资推广、研发交流、孵化结算等功能,给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最终实现新兴产业的聚集和规模化发展。3. 实现海洋旅游全面发展:在已有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以及海洋旅游所带动的游艇、水上飞机等相关产业。重点培育能够产生全球影响力的海洋旅游产品类型、能够提升价值链的海洋旅游旗舰产品类型、能够体现本土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的产品类型,助力三亚旅游产业

6、的全面创新与升级。4. 实现热带农业优化发展:大力建设配套农业发展的科研支持与服务支持,形成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农业发展。第9条 区域统筹协调策略三亚市域西部以崖城镇为中心,充分体现中心城镇职能,辐射和带动周边村镇发展,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重点建设联动城乡的交通体系,大力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城乡地区全面发展。1. 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落实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对生态格局保护的要求,保护“山海相连”的生态廊道。2. 空间格局的统筹协调:构建海、城、湾、腹地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分别

7、与东面的天涯镇,北面的育才镇、南面的南海服务通道、西面的乐东县等地区的空间发展进行协调与衔接。3. 交通设施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西线高铁、崖城高铁站和崖城货运站的建设;加快建设邮轮码头,游艇母港,南山货运港、中心渔港;推进周边地区的公路建设,提升现有国道、省道的技术等级。4. 重点旅游线路的统筹协调:统筹镇域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重点旅游线路。崖城镇滨海一线与三亚中心城区滨海度假休闲游和海南岛西线特色体验游相衔接。第四章 镇村体系规划第一节 镇域人口与城镇化第10条 镇域城镇化发展策略1目标导向,特色策略:三亚西部区域性特色型新城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海洋旅游、新兴产业、热带农业和海洋

8、服务的特色化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2做强城镇,城乡统筹: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城乡全面发展。3项目支撑,系统保障: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第11条 镇域人口规模2020年镇域总人口达到24万人 现状2011年镇域总人口为2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25。 第12条 城镇化目标2020年崖城镇城镇化率达到75% 现状2011年崖城镇城镇化率为60%,按照三亚总规要求,2020年三亚市市域城镇化率不低于75%。,年均增长率为2%。第二节 镇村空间、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第13条 镇域空间结构

9、1. 城镇发展方面采取“双心三带”的城镇格局。2. “双心”指崖城中心镇区和梅山副中心根据海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鉴于海南撤乡并镇的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大,且镇域范围内,除镇政府所在地外,还有其他集镇的小城镇,等级结构宜设置含有副中心的体系结构;“三带”指:滨海特色功能带、腹地乡村发展带和腹地生态保育带;“滨海特色功能带”主要承担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功能、海洋产业和南海服务功能;“腹地乡村发展带”主要承担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集群功能;“腹地生态保育带”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功能。第14条 镇村等级结构1. 崖城镇域建立“中心镇区-副中心-一级中心村-二级中心村-基层村”五级等级结构。2. 中心镇区:

10、包括崖州南滨片区、创意产业片区、保港南海旅游片区、港门片区。3. 镇域副中心:即梅山副中心,包括梅东、梅西和梅联。4. 一级中心村:包括南山、抱古、赤草和北岭,共计4个。5. 二级中心村:盐灶、长山、镇海和凤岭,共计4个。6. 基层村:雅安、海棠、三更和三公里等。第15条 镇域规模结构1. 崖城中心镇区:18万人以上。2. 梅山副中心:1.2-1.8万人。3. 一级中心村:各0.4-0.6万人。4. 二级中心村:各0.3-0.4万人。5. 基层村:各0.3万人以下。第16条 镇域职能分工结构1. 镇区综合服务职能:即崖城中心镇区和梅山副中心;其中崖城中心镇区(包含崖州南滨片区,创意产业片区、保

11、港南海旅游片区和港门片区),是集生活居住、行政管理、商业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创意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中心,承担镇域综合服务职能;梅山副中心(包含梅东、梅西、梅联),是集生活居住、行政管理、商业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为一体的镇域副中心。2. 村庄综合服务职能 ,即在镇域布局具有集聚效应的村庄单元,包括抱古、赤草、北岭和南山。3. 特色旅游服务与农业服务职能:即盐灶、长山、镇海、凤岭等,承担旅游服务和农业服务职能。4. 农业生产职能:即雅安、海棠、三更、三公里等村庄,承担农业生产职能。第三节 镇域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第17条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参考三亚总体规划对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

12、求,制定不同规模等级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详见附表2:村庄公益性公共设施配置标准表,附表3:各类公共设施人均用地指标表,附表4:村镇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表,附表5:公益性公共项目配置表,附表6: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第四节 镇域产业布局第18条 镇域产业布局规划1. 创意新城片区布局产业包括:以信息通讯为主的“新兴科技产业”、以环保装备研发和组装为主的“环境科学产业”、以软件研发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生命科学产业”和以游艇组装配件为主的“游艇装配产业”。2. 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布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其中,海洋渔业包含物流、交易、休闲等产业功

13、能;海洋旅游业包含游艇维修、游艇培训、游艇保险、游艇、水上飞机、旅游商业和海洋旅游服务等产业功能。3. 崖州南滨片区产业布局包括: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为主的城市旅游产业和以城镇服务为主的商业和现代服务业。4. 港门片区布局产业包括: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5. 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布局产业包括:以南山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业。6. 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布局产业包括:以农业教育、科研育种、推广展示为主的农业科技研发业,以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物流服务、代销服务、信息服务为主的农业配套服务业,给鲜活型农产品和原料型农产品提供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7. 远郊生态农业发展区布局

14、产业包括:以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农业。8. 在盐灶河以西考虑海洋产业发展预留区,作为未来全面发展海洋产业和南海服务和空港配套产业的发展区。第五节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19条 交通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以海上交通、空中交通和陆上高铁为核心的“陆海空结合”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公交与慢行系统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的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 的特色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的交通模式。 第20条 对外交通总体规划目标建设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交通为补充的多元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2500 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

15、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规划期推进南海水上飞机航线的快速发展,满足近300 万人次/年的旅游客运需求;水路(邮轮、水上公交)、高铁满足共500 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500 万人次。第21条 对外交通规划总体策略在崖城构建海陆空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三亚总规确定的市级综合交通次枢纽功能,发挥三亚西部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打造对外“指状”旅游交通走廊,便捷连接乐东、五指山等市县,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第22条 航空运输体系规划规划期内重点考虑在保港南海旅游片区南侧布局直达南海岛屿的水上飞机航线,服务于南海旅游。第23条 港口运输体系依托现有的南山货运港、规划的中心渔港、邮轮港和游艇母港,建立镇区陆海联运体系,建设服务南海、连接周边地区和滨海地区的港口运输体系。1. 根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布局要求,在崖城保港规划建设崖州中心渔港、游艇母港和邮轮港;2. 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并强化陆上交通支撑,扩建出港大道,并建立与北侧规划中的崖城货运站之间的便捷联系。第24条 铁路运输体系形成集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互为补充的铁路客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