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994380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战国诸子争鸣时,各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包罗万象,认为竞争对手那只是部分真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仁知且不蔽”。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 墨翟B. 韩非C. 荀况D. 孔丘【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来自于荀子解蔽,其含义是墨子只重视实用但不懂得礼仪,申子只知拜倒于权势但不明白智慧的重要,庄子只追求自然的力量但忽视人

2、的力量,孔子仁爱智慧而且无所蔽,故C项正确;故墨翟、韩非、孔丘都错误,故ABD选项都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内容,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关键信息“孔子仁知且不蔽”进行回忆分析,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2.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

3、.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前半句说明了天下乱的根源,后半句说明了“一同天下之义”的方法。体现了“除乱尚同”的观点,故选C。其他三项与题干引文主旨不符,不选AB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3.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

4、久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等信息,可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故答案为B项。董仲舒新儒学形成于西汉,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不是古代文化都有的特点,排除D项。4.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出现瓦解趋

5、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点睛: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宗法制走向衰落,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所以抓住“变革”的特征容易排除AD。5. 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佐证当时A. 奴隶主

6、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处于战国时期,当时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故D项正确。官僚政治使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到破坏,故A项排除。察举制在西汉时期,以孝廉为依据,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故C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6.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

7、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7.古代的每个民

8、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是以地缘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而民族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主要的区分“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天下”与近代国家观念是不同的,排除A;材料也没体现出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

9、行划分,也没涉及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排除BD。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天下”的概念“文化认同”8.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这段文字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节录的文献大致意思是:一个兔子跑上百个人追逐它。不是因为一个兔子可以分成百份而是他的名分没有定下。满市场都是卖兔子的有些人敢偷而不敢直接拿是因为这些兔子已经有了名分。所以名分已定解决纠纷就有了依据社会才有正

10、常的秩序。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9.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B.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 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

11、仁政思想,故A项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0.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

12、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11.“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答案】C【解析】

13、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项错误;D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12.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

14、;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A. 以德治国B. 统治合法C. 君权神授D. 阴阳五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德始终说”与儒家的以德治国不是一致的,排除A。每一个称王称帝成功的人,都要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服前朝的“颜色”,而整个国家的颜色随之改变,以此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朝代的更替,没有论述君权的来源及地位,排除C。“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不是实质,排除D。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

15、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和董仲舒的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劣根性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最早导致该影响的应该是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的儒学思想虽然也有一定的消极之处,但在所处的时代上都要晚于董仲舒,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也要晚于董仲舒,故排除B、C、D项,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最早“,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既有精华部分,也有不可取的糟粕之处,这些糟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在选项所列举的思想家中,生活时代最早的是董仲舒,所以根据“最早”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本题进行正确解答。14.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A. 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C. 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D.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