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98477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同三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答案】D【解析】“听从商王的意见”“为你们向上天祈求”说明当时商王已经孕育王权至上思想,D正确;此理论具有迷信色彩,A错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B错误;民主平

2、等显然不符合古代政治特点,C错误。2.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A. 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B. 解决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C. 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 实现了最高统治权力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德治的思想,强调为政以德,具有民本思想的特点,A符合题意;B“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借助神权以强化王权,神权为王权所用,而不是对王权有困扰,C不正确;商周时期分封制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3、中,D不正确。3.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 )A. 周朝吸取商亡教训 B. 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C. 周王善于管理国家 D. 西周人民安居乐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而分封制的确也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而宗法制则能使宗族团结,也能起到巩固周朝的统治,使周朝统治长治久安的作用,故本题答案选B项;AC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4.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

4、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 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 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答案】D【解析】西周封邦建国,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破坏了商朝分封方国的血缘组织的模式,故D正确;西周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故A错误;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并不能体现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故B错误;西周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西周封邦建国,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朝分封方国的血缘组织的模式被改变的角

5、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A.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B.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C.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答案】B【解析】宗族之子做人质等说明了分封制在瓦解,也说明了社会秩序在转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荡然无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已难以为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

6、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D.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答案】B【解析】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D都是

7、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C项。点睛:本题是最佳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一是要全面把握材料信息;二是要把选项和材料信息一一对应。7.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 中朝制度 B. 刺史制度 C. 郡国并行制度 D. 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故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

8、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名师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

9、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8.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

10、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9.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 中书省与门下省B. 门下省与尚书省C. 尚书省与中书省D. 尚书省与吏部【答案】A【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是要参与决策过程的,虽最终决策权在皇帝,尚书省是不参与这个过程的。从材料可知宰相批评的是武则天“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虽材料说是“三省”,但这与尚书省无关,所以只有选B是正确的。10.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1、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11.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 秦B. 隋唐C. 魏

12、晋南北朝D. 明清【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世袭社会”“回潮时期”“科举社会”可知分别代表的是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A. 加强控制地方B. 扩大统治区域C. 发展地方经济D. 缓和蒙汉矛盾【答案】A【解析】“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等字眼意在强调元朝统治者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

13、管理才这样做的,也是主要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的三个选项也是目的但均非主要目的,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C.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

14、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纲常伦理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项错误。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故D项错误。14.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A.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B.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C.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D.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答案】D【解析】据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

15、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公民权范围不属于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故B项错误;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形成万民法,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民法的确立的背景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公民权授予范围与公民权利内容两个概念,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5.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记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这里的“他”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D. 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答案】B【解析】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所述为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