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29126 上传时间:2017-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无脊椎要点-山东大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部分第一节国外海洋动物学研究简况1.法国拉马克,【动物哲学】,【无脊椎动物自然史】,讲述了物种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进化论先驱,无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两书修改了对昆虫和蠕虫的分类,扩大了动物比较解剖学知识。2.德国施莱登、施旺发现细胞是动植物结构的基本结构,首创了细胞学说。3.生物学方法和理论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动物学的研究。4.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长达 5 年“贝格尔号”的环球考察航行中,对火山岛和珊瑚礁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举奠定了进化论,提出了沉降说。5.1834-1837 年,法国米尔恩 爱德华兹的【甲壳类自然史】问世。6.“海洋学

2、之父”英国福布斯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现象,而且发表了【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欧洲海的自然历史】首部海洋生态学论著。7.1872 年 12 月-1876 年 5 月,汤姆森领导“挑战号”考察船历时三年半。8.1887 年,德国学者亨森提出浮游生物概念,发展了浮游生物的定量工作。9.1889 年,德国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调查队的调查报告,为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10.1891 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术语。11.1908-1913 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认为是海洋底栖。13.1972 年,德国生物学家意大利那不列颠,世界著名实验室。二战后,声纳渔业上应用推广,自携式水下

3、呼吸器,现代化的船舶,深海潜水器,计算机空间技术(包括卫星)-工具。二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1.海水区:海洋的整个水体,主要特征在于流动性,其边界无固定位置,是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活动场所,可分为近海区和远海区。2.近海区: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力区。水质肥沃海洋生物丰富,大陆架以上的水域。如,秘鲁渔场3.远洋区:为大陆架以外的水域,其理化环境条件比较稳定,生物种类并不少。4.海底区:指海洋的整个海底,为底栖动物的栖息场所,可分为浅海底,深海底5.浅海底:等深线 200 米左右往上的海底区,有海岸带和陆架带之分。海岸带有浪击带、潮间带、潮下带。浪击带:年最大高潮溅起的浪花达之高程,有盐碱植物,

4、某些昆虫。生物呈流线型,如石鳖、笠贝、磷沙蚕等潮间带:历史最大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范围,即潮汐活动,海洋和陆地交界的地区,环境特殊,变化很大,又有高中低潮带之分。潮下带:从潮间带下限到 50 米左右的深处,潮汐的影响比较小。陆架带:等深线 50-200 的深海区,是洄游性底栖经济鱼类越冬索饵场,水温夏季较暖,但环境相对稳定。6.海洋沉积物:大路边缘沉积(陆缘沉积)河流、风、冰川等作用;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粘土、钙质软土、硅质软泥。第 2 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1浮游生物(plankton):浮游动物;浮游植物(1)概述1.重要性:(1)数量多,分布广,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水团、海流指示种,如黑潮(3)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如有孔虫化石22.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和能力(1)扩大个体表面结成群体增加浮力缩小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成群体(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产生气。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骼退化或消失3.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1)微微型:2m(2)微型:2-20m(3)小型:20-200m(4)中型:200-2000m(5)大型:2000m-20mm(6)巨型:20mm生态学意义:(1)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基本可代表一定的生物类别(2)不同粒径浮游生物存在

6、一定的食物关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研究有重要意义。4.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1)永久性浮游生物(2)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贻贝(扩大生活范围)(3)暂时性浮游生物(特殊时期如环节动物的蚯蚓)(2)浮游植物主要类别1.硅藻类(海洋牧草):细胞具有硅质外壳(上下壳)单个细胞或组成链状,分布广泛。2.甲藻类或腰鞭毛藻:多数细胞壁有原生质分泌的相当坚厚的表质膜,昼夜垂直移动,两条鞭毛。如夜光虫赤潮。不是所有的赤潮都是红色的。(3)浮游动物主要类别1.原生动物:鞭毛虫、有孔虫(石油勘探指标)、放线虫,纤毛虫2.浮游甲壳动物:峣足、磷虾、端足、樱虾类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4.毛鄂类又称箭虫:

7、凶猛,吃鱼的卵(同类的异类的)5.被囊动物有尾类也称幼形类2游泳动物(1)概述1.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蚜类等2.适应机制:流线型体型,气膘,增加脂类物质3.洄游(migration):产卵、索饵、越冬,洄游(2)主要类别1.鱼类(1)圆口纲:最古老种类 七腮鳗、盲鳗(口部有吸盘,寄生性种类)(2)软骨鱼纲:也称板腮鱼类-软骨,无骨鳞 鲨、鳐、魟(3)硬骨鱼纲:具有硬骨骼,现存海洋鱼类多属这一纲,约有 2 万多种2.其他游泳生物甲壳、头足、海洋爬行、海洋哺乳类、海鸟3底栖生物(1)主要类别1.底栖植物3单细胞底栖藻

8、类、海藻和维管植物2.底栖动物软体动物(2)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1.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海绵、苔藓动物附着生物:贻贝、扇贝、珠母贝匍匐动物: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错误!未找到目录项。污核生物:藤壶、牡蛎2.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钻栖动物:a 凿石类 b 钻木类3.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鳞类、虾类、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3)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1.微型底栖生物:可通过 0.1mm 筛网截留的种类,包括细菌、微型藻类(滨海带等)原生动物2.小型底栖动物:可被 0.1-1.0mm 筛网截留的种类,通常由少数较大的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以及线虫3.大型底栖动

9、物:不能通过 1.0mm 的筛网海洋无脊椎动物学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多细胞动物列文虎克-原生生物之父,荷兰 显微镜发现钟虫“原生动物学的建筑师”-德国动物学家 butschli,首次完成了有关原生动物的全面的教材。法国动物学家巴班尼,首次开展原生动物遗传学研究的专家。第 1 章 原生动物亚界概述是一大类单细胞的低等动物或由其形成的简单群体在形态上相当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细胞;从机能上看,它们每一个体在生理上是独立的有机体,都具有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一切主要特征,即以其各种特化的胞器或类器官,如伪足、鞭毛、纤毛、吸管、胞口、胞肛、伸缩泡等,来完成运动,摄食,新陈代谢,感应性,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

10、周边环境的适应性等,因此,作为细胞而言,原生动物细胞无疑是复杂多变和最高等的第 1 节 原生动物亚界主要特征1.体形各异,一般都很微小,最小的只有 2-3m,一般在 5-30m 之间,但海洋中有孔虫的个体种类外壳直径超过 50mm2.分布比较广泛,凡是有水分存在的地方几乎都有其存在3.体内分化出具有执行各种特殊生理功能机能的胞器,如鞭毛、胞口、伸缩泡等,使原生动物的有机结构相当复杂,但仍保持者单细胞的特征1形态结构特征1.体表具质膜,除肉足虫2.细胞质:肉足虫分为外质和内质。外质:均为透明,致密,无颗粒;内质:多颗粒,易流动,有胞器3.细胞核:一般 1-2 个,有的具有两种细胞核(纤毛类)大核

11、:营养核,泡状核;小核:致密核,生殖核4.包囊:多数原生动物在生活条件恶化时,能分泌形成原壳将自身包裹,停止运动,取食2生物学特征41.运动和运动胞器伪足:肉足类,由虫体表面的临时性细胞质突起形成的临时性的捕器鞭毛或纤毛:鞭毛虫或纤毛虫,细胞质的一种永久性的杆状突起,鞭毛长而细,纤毛短而粗:运动胞器,避敌、捕食,9+2 双联体微管2.营养方式光合自养(植物性营养)如有色素体鞭毛虫异样如大部分原生动物即直接吸取有机物混合营养:自养的同时也可以异样3.摄食方式吞噬:将固体颗粒吞入体内胞饮:吞入物为液体渗透或营养:通过体表渗透获得营养4.呼吸排泄通过质膜,靠伸缩泡协助5.应激性对物质接触,食物,重力

12、,光,化学物质,叫做原生质的普遍感应性6.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二分裂:细胞核有丝分裂一分为二如纤毛虫(横二分裂)出芽生殖:鞭毛亚门如夜光虫复分裂:核先分裂成多个,核与细胞质分裂成多个个体如顶复门种类质裂:核不分裂的情况下,细胞质分裂如某些多核的种类,蛙片虫有性生殖配合生殖:两个单倍体配子愈合成合子接合生殖:纤毛门动物特有3原生动物的种类纤毛门粘体门:具有“多细胞发生”的特征,为一单独起源和进化的门类微孢子门顶复门盘蜷门肉足鞭毛门:肉足虫类最原始,鞭毛虫类次之第 2 节 肉足鞭毛门(肉足亚门,鞭毛亚门)1鞭毛亚门的主要特征(1)鞭毛1.一般 1-6 根,少数种类可具很多2.常作为运动胞器,有时做捕食

13、和附着作用3.附着的方式不同(2)概述9+2 双联体微管浮游生活种类都有空泡结构,增大浮力行植游生活种类具有色素和眼点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腰鞭虫为斜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合生殖(多在环境不适的时候)5出芽生殖:夜光虫,由此产生小配子(3)重要类群:绿眼虫、夜光虫、群体鞭毛虫、领鞭毛虫、利什曼原虫、锥虫(眼虫的淀粉与一般植物产生的淀粉不同)1.植鞭类:常具有色素体,单体或群体(1)腰鞭目:2 条鞭毛,如夜光虫,角薄虫(2)饮滴虫目:大多数为淡水产,如隐滴虫夜光虫大量繁殖可引起赤潮,导致水中缺氧,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3)眼虫目(4)植滴虫目(5)金滴虫目2.动鞭纲 :异样,无色素体,不少为寄生种类

14、(1)领鞭毛目(2)根鞭毛目:变形鞭毛虫(3)动体目:锥虫、利什曼原虫(热带、巴西、杜氏利什曼原虫)我国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寄生在肝脾等内脏器官的巨噬细胞内,攻击免疫系统,通过白蛉子传播。五大寄生虫:黑热病、疟疾(原生);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锥虫:多寄生在脊椎动物血液中,症状:人昏睡;牛马:水肿消瘦(苏拉病)(4)曲滴虫目:唇鞭毛虫(5)毛滴虫目:毛滴虫,阴道虫(6)双滴虫目:贾滴虫(7)起鞭目:鞭毛很多,核只有一个,如披发虫(白蚁)腮隐鞭虫白蚁与披发虫共生,能分解纤维二,蛙片虫门(1)主要特点(1)个体较大,寄生在蛙的肠道中(2)无胞口(3)有性生殖为配合生殖;无性生殖为不规则

15、纵裂质裂(4)渗透营养3肉足亚门(1)特点(1)具伪足,做变性运动(2)多自由生活(3)体表无坚硬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无细胞器(4)胞质分为外质和内质(5)绝大多数单核,仅少数为多核(6)除放射虫和有孔虫外,一般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为二分裂;不良环境形成包囊(亦可以进行进一步分裂)(7)异养生活(2)重要类群:放射虫、沙壳虫、表壳虫、疟疾内变形虫、有孔虫根据伪足形态分为 2 个纲:(1)根足纲:疟疾内变形虫(2)辐足纲第 3 节 顶复门6(1)主要特征1.全部营寄生生活,无取食胞器,渗透营养2.细胞器简单,生活史中有孢子形成过程3.多有顶复合器(含极环、类椎体、棒状体及由环处发出的膜下

16、微管)4.生活史复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交替(2)主要类群典型代表: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的疟原虫种类:间日(我国常见)、三日、恶性、卵形疟原虫有两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有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无性生殖:在人体内进行传播媒介:雌按蚊第 4 节 微孢子门(1)主要特点1.细胞内寄生,个体较小,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宿主内,少数在鱼类等脊椎动物体内2.成熟的孢子壳不分瓣,电镜下壳壁可分为 3 层,外层片层状,内层膜质,中间夹有透明匀质的几丁质,通常认为壳质为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参与形成3.孢壳最前方有一极口,平时由极丝翻出的通道,极孔下方在少数种类有极囊构造,其随后有一大的片层状孢质,是为侵入寄主的主要物质,孢质内部与管道的极丝相连。极丝盘绕在孢质外,长度可达到数百微米以上,在遇到寄主细胞时,管道极丝可经极孔翻出,孢子后方常有一后囊泡。第五节 粘体门(一)主要特点1.绝大多数寄生在鱼类体内2.突出特征为孢子系多细胞起源,具有 1-7 个极囊,各极囊内均盘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