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12888676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说课稿各位评委晚上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三第二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以铁和铜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为切入点,展示了常见的铁矿和铜矿。并以实现铁、铜从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为过渡,重点介绍了工业上铁的冶炼及其应用。此外,还对工业炼铜和生物炼铜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被安排在本专题的第二单元,在学生学习了铝的制取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铁和铜的冶炼原理,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为本单元以后内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

2、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铁的冶炼。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铁,铜的物理性质和基本的化学性质,也对铁、铜等金属材料的冶炼:高炉炼铁、湿法炼铜有了简单了解,均为本课时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高炉炼铁过程中涉及的反应及原理相对复杂且陌生,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高炉炼铁的反应及原理。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2.掌握工业炼铁的方法;3.知道工业炼铜以及生物炼铜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铁与铜的存在、发现和获取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3、观】1.通过了解我国悠久的铜铁冶炼史,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2.通过掌握铁铜的获取,体会化学在资源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天下第一宝剑“越王勾践剑”的图片,并且说明越王勾践剑历经2000多年,却依然毫无锈斑,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根据相关资料和数据,介绍此剑的主要成分。并且引出中国古代铜器和铁器的发展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激发学生的

4、学习积极性。2.联系生活,推陈出新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铁和铜的主要应用,并且分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之后,我将让学生浏览一些图片,介绍铁和铜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应用。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将讲述我国的铁铜使用现状,投影相关数据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了解铁、铜的使用现状,并讨论解决资源问题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关注。最后我将进行图片展示,展现自然界中铁和铜的主要存在形式。3.视频播放,获取新知首先让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举例铁从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可能方法。我作出相应的评价。接下来我将先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古代的炼铁的方法,然后将知识点顺利地过渡到现代工业炼铁的主要方法。

5、接着我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播放工业中高炉炼铁的视频,让学生对工业炼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工业炼铁中从铁矿中提取铁的主要原料是什么,主要反应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列举工业炼铁的原料和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我将结合视频中工业冶铁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化学反应式的利弊,并通过对还原剂进行选择,得出生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同时介绍工业炼铁的原料、设备和反应原理。了解CO的生成和石灰石的作用。并且强调对工业炼铁反应原理中主要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和理解。5.追本溯源,知识拓展我将以我国古代“湿法炼铜”为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交流讨论,说出工业炼铜的主要方法一一高温冶炼黄铜矿以及对生物炼铜的方法做简单的介绍。同时比较古今铜冶炼技术的不同,让学生感受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6.总结归纳、练习巩固我将对本节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板书设计: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一、铁和铜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二、铁的工业制法1.原料2.原理三、铜的制法1.湿法炼铜2.高温冶炼黄铜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