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287229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注:本提纲中的问题覆盖范围并不完备,因此不能完全替代书本复习,仅作参考之用!一、关于载流子1) 无论是气体探测器,还是闪烁、半导体探测器,其探测射线的本质都是将射线沉积在探测器灵敏体积内的能量转换为载流子。这三种探测器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分别是:气体() ,闪烁体() ,半导体() ;答: 气体:电子离子对; 闪烁体:第一个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 半导体:电子空穴对;2)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产生一个载流子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称之为() ,对于三种探测器来说,这个能量是不同的,分别大概是多少?气体() ,闪烁体() ,半导体() 。这个能量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答:

2、 平均电离能;30eV,300eV,3eV; 这个能量越小越好,因为平均电离能越小,产生的载流子就越多,而载流子的数目服从法诺分布,载流子越多则其数目的相对涨落越小,这会导致更好的能量分辨率;3)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射线沉积在探测器中的能量是一个()变量,而载流子的数目是一个()变量,载流子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它服从()分布,该分布的因子越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答: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法诺分布;法诺因子越小越好,小的法诺因子意味着小的统计涨落,导致好的能量分辨率;二、关于探测效率1) 对于不带电的粒子(如 、中子) ,在探测器将射线沉积在其灵敏体积中的能量转换为载流子之前,还需要经历

3、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该过程,则探测器无法感知射线。以 射线为例,这个过程都包含哪些反应()?这个过程的产物是什么()?对于 1 个1MeV 的入射 射线,请随便给出一个可能的该产物能量()?答: 对于 射线,这些反应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电子对效应(如果 射线的能量1.022MeV) ; 这些反应的产物都是次级电子; 对于 1个 1MeV的 射线,次级电子的能量可以是几十 keV几百 keV,也可以是接近 1MeV;2) 这个过程发生将主要地决定探测器的探测效率,那么影响探测效率(本征)的因素都有哪些()?在选择探测器的时候,为了得到高的探测效率(本征) ,应该做什么考虑()?答: 影响本

4、征探测效率的因素有:探测器的原子序数、密度、体积、形状,以及 射线的能量,甚至还包括射线射入探测器的位置、角度; 在选择探测器时,为了得到高的本征探测效率,应该选择那些原子序数高、密度大的探测器,探测器的体积要大并且探测器的形状合理(例如正圆柱形) ;3) 绝对探测效率和本征探测效率的区别是什么? 答: 绝对探测效率考虑的是对每一个源发射出的粒子,探测器测量到的计数值; 本征探测效率考虑的是对每一个射入探测器的粒子,探测器测量到的计数值。 绝对探测效率是整个探测系统中所有环节的综合表现;而本征探测效率则主要反映了探测器的特性;三、关于能量分辨率1) 能量分辨率是探测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能量分辨

5、率并不是一个特定的量,当我们说某个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是多少的时候,需要指定条件,这个(些)条件是() 。答: 需要指定这是对哪个能量说的。比如,当我们说某个 NaI(Tl)探测器的能量是 7%的时候,指的是对 662keV的 射线能量,如果是对于 1.33MeV的 射线,就不再是 7%了,而是要小一些;2) 能量分辨率是个绝对的概念还是相对的概念()?答: 是个相对的概念,能量分辨率的分子是全能峰的半宽度,分母是全能峰能量的期望值;3) 对于某个确定的探测器,能量分辨率与灵敏体积内沉积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答: 如果仅仅考虑载流子的统计性问题,则能量分辨率与灵敏体积内沉积能量的关系是反比于 E

6、的 1/2次方;4) 虽然我们希望能量分辨率越小越好,但实际上它总是受统计涨落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小。请从载流子的角度描述,这个限制是什么? 答: 一个确定的射线能量经过带电粒子在探测器内的电离过程,变成了数目不等的载流子,载流子的的数目服从法诺分布;当载流子数目的期望值 N较大时,它将表现为一个期望值为 N,sigma 为 sqrt(FN)的高斯分布,由此决定的能量分辨率为2.355sqrt(F/N); 这个分辨率是无法再被改善的,是分辨率的极限,实际中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能量分辨率的影响,因此能量分辨率还要更差。四、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 带电粒子在射入某个物质时,可以与物质发生四种类型的作用

7、,分别是()?虽然从微观上看,带电粒子与物质发生的每次相互作用的效果是()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带电粒子在进入介质中之后,一定和介质发生了相互作用。答: 带电粒子使原子核外电子电离或激发;带电粒子受到原子核库仑力时发生的轫致辐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的弹性碰撞;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的弹性碰撞(实际相当与整个原子) ; 带电粒子与物质发生的每次相互作用都是随机的(例如,碰撞参数不同,导致其传递给电子的能量就是不同的) ;2) 重带电粒子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是() ;假设你是一个 (5MeV)粒子,当你进入某一个介质并被其阻止时,你是否会知道该介质的原子序数是多少,为什么?

8、随着进入该介质的深度不断增加,你的能量将会不断() ,对于某个确定的深度,你的能量也是确定的吗,为什么?你是否可以准确预测你将在哪里停下来,为什么?你在介质中损失能量的同时,也在介质中造成了影响(“ 乒乒乓乓,有的电子被电离,有的电子被激发” ) ,那么随着你的不断深入,你在路上观察到的自由电子是越来越密集,还是越来越稀疏,为什么(不考虑你快要停下来时候的情形)?你的行进道路是曲折的,还是直来直去的,为什么?曾经有一些电子,距离你的路径是那样的近,当你从它们身边掠过的时候,它们被你强劲地拉动了,形成了()?它们在停止之前又做了些什么?答: 重带电粒子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是电离(激发)

9、; 如果我是一个 粒子,我无法判断介质的原子序数,因为尽管电离能量损失率是与原子序数 Z成正比的,但是同时也是与原子密度 N成正比的;仅仅通过电离能量损失一项无法判断 Z的大小; 随着进入介质深度的增加,能量将会不断下降; 在某个确定的深度, 粒子的能量不是确定的。原因是 粒子的能量损失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其能量会随着射程的延伸而表现出能量歧离;不过 粒子能量的期望值是确定的; 不能确定地预测 粒子将在哪里停下来,同样是因为能量损失过程的随机性导致的射程歧离; 随着射程的延伸, 粒子的能量逐渐降低,在单位路径上交给电子的能量越来越多,因此看到的自由电子越来越密集(未考虑最终阶段) 。 粒子的径

10、迹基本是直线,因为 粒子质量远远超过电子的质量, 粒子的方向很难被改变; 那些碰撞参数很小的电子形成了 delta电子,这些电子的能量足够高,还能接着去电离;3) 快电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和() ,二者都可以使快电子的能量损失,其比例关系是() 。如果你是个快电子,射入了某一个介质,你有无可能告诉我们该介质的原子序数是高还是低,为什么?为什么你看起来像个醉汉,东歪西扭地走路?是什么原因,使你突然发生了接近 180 度的偏转?对于 粒子,知道了起始位置和入射方向,其终点位置就差不多确定了,那么对于快电子呢?答: 快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为电离(激发)和轫致辐射;二者的比例

11、关系为EZ/700(轫致辐射能量损失率 vs电离(激发)能量损失率) ; 如果是个快电子,进入介质之后,有可能根据两种能量的损失关系来判断原子序数的高低; 与入射电子发生碰撞的可能是电子,二者质量相同,因此入射电子的方向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入射电子发生碰撞的也可能是原子核,高原子序数的原子核提供的强大库仑力可能会使入射电子发生大角度的反散射;因此电子的径迹是曲曲折折的;高原子序数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使得电子 180度的反散射成为可能; 对于 粒子来说,入射方向和入射位置确定,基本终点就可以确定了,但是对电子是不可能的;4) 假如一个 粒子和一个电子同时从坐标( 0,0,0) (单位: cm)的

12、位置出发,并也碰巧都停在了某个介质中的(10,0,0)位置处。问它们各自走了多少路程, 粒子答曰:“10.01cm 左右吧!”电子答曰:“屈指算来,与 粒子相仿也是 10cm 左右” 。它们的回答是否正确,为什么?答: 对于 粒子来说,是正确的,因为其射程与路程长度相当; 对于电子来说,不对,它的路程长度远远超过射程;5) 在一个半径为 1cm 的 NaI 晶体球的球心处,有一个能量为 3MeV 的电子想要“跑出去” ,很不幸,它没有成功,为什么?如果有 10000 个这样的电子被 “抓住”了,那么能否说 NaI 晶体球内沉积的能量增加了 30GeV 呢,为什么?答: 因为 3MeV电子的在

13、NaI中的射程仅为4mm,不足以射出 1cm的 NaI球; 由于电子能量可能以轫致辐射的方式损失,而轫致辐射产生的 X射线可能穿透 NaI球出去,因此 NaI晶体球沉积的能量小于 30GeV;6) 射线与单能快电子的区别是什么?当一束 射线射入某种介质时,随着入射深度的不断延伸,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电子数目会越来越少,其减少规律近似地服从一种规律,是什么()?答: 射线的电子能量是连续的,不是单一的; 这个规律是“指数”衰减规律;7) 对于不带电的粒子,我们通常关心的是 射线和中子。它们是间接致电离粒子,需要先通过某些反应变成带电粒子才可以电离。对于 射线来说,它能不能和射入的介质发生相互作用是一

14、个()事件。在射入某个介质之后,它可能和介质中的原子发生三种反应(虽然不局限于此三种,但我们只感兴趣这三种) ,分别是什么?这三种反应的截面与原子序数和能量关系很重要,这个关系是什么?请说出这三种反应的产物及其可能存在的后续反应的产物都是什么?答: 随机事件; 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对效应( 射线能量超过 1.022MeV) ; 这三种反应的截面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Z的 5次方、1 次方和 2次方;与能量的关系总的来讲:随着能量提高,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反应的截面下降,而电子对效应的截面提高(有阈值 1.022MeV) ; 光电效应的产物:光电子,内层电子空位导致的后续 X射线或俄歇电子;

15、 康普顿散射:反冲电子,散射光子;这个散射光子还能继续发生反应(光电、康普顿、电子对等) ; 电子对效应:其动能分享了 射线能量与 1.022MeV之差的正负电子,正电子迅速减速湮没(固体:ps 时间)放出两个背向出射的 511keV 光子; 光子还能继续发生光电效应或康普顿散射;8) 对于中子来说,通常有核反应法、核反冲法、裂变法和活化法来将其转换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可能是()?核反应法常常用于测量低能的慢中子,此时中子的反应截面与中子的能量之间存在一个关系,是什么关系?在慢中子能区,当中子的能量减小为原来的 1/4 时,其反应截面将变为原来的()?答: 粒子,质子,裂变碎片,反应生成的

16、子核,电子; 1/v关系,2 倍;9) 如果不考虑积累因子, 和中子穿透某种介质的概率服从什么规律?决定衰减系数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要提出质量衰减系数这个概念?水和水蒸气的衰减系数是否相同,质量衰减系数呢?积累因子的来源又是什么呢?答: 指数衰减规律; 决定线性衰减系数的是反应截面和原子的空间密度; 对于 射线:反应截面由原子序数和入射的 射线能量决定; 对于中子:反应截面由原子核和入射的中子能量决定; 提出质量衰减系数概念的原因是为了描述同种物质在不同物理状态下对射线的衰减; 水的衰减系数比水蒸汽的答,但是质量衰减系数二者是相同的; 积累因子的主要来源是康普对散射(电子对效应亦有可能) 。五、统计学问题1) 在辐射探测中,统计性是固有的数学特性,是无法消除的。对同一个物理量,即使保持一切条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