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812903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跟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此报告系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调研工作得到Intel公司赞助支持。王珠珠1,刘雍潜1,黄荣怀2,赵国栋3,李龙41中央电化教育馆 北京 100031;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3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4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 本报告共分七部分:前言;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索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本课题

2、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对策,为中小学和教育技术机构提供本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也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IT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是:1.制定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索养、ICT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基本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3.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6项对策。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调查一、前言(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

3、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国政府同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到2004年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在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在内的,我国

4、城乡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从无到有,进步巨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 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等项目,成果显著;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区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

5、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ICT应用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开始取得试验性成功,很多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在中小学逐渐受到欢迎,在教育软件丰富的同时,精品正在涌现。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政策力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校园网的维护与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于2003年6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

6、高;在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使用新的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国家“十一五”计划来临之际,在国家信息化大发展的攻坚阶段,搞清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无论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电教馆馆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还是教师、研究人员都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对策,为中小学和教育技术机构提供本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也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IT企业提供相关信息。 本课题以调查研究为基础

7、,围绕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ICT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五个部分,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经验总结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调查、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指标体系及调研问卷研制说明 课题组在参考、借鉴中外有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等5大类指标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最终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6个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简称ISE

8、I)评测工具,如图1所示。图1 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IS EI)的5个要素 在这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详见文后附录) 2调研与样本情况 依照课题组设计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问卷应用于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2004年9月,课题组向部分省、市中小学发出了“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问卷共有五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填写,他们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填写人为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电教教师; 教学信息化,填写人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 信息技术课,填写人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学生问卷,填写人为中小学生; 校园管理信息化及信息化经费预算,

9、填写人为主管校长、副校长或信息化部门负责人。 (1)采样原则与方法。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反映各类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概况,课题组决定在北京、浙江(东部地区),湖北(中部地区),云南(西部地区)等地进行调查,并要求各地按照不同的比例在城市、县镇、农村三种学校选择问卷填写人。 (2)样本回收情况。我们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 (一)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 1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416份有效问

10、卷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在学校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大约59%的中小学校的生机比达到了20:1(包括每人1台、每2-5人1台、每6-10人1台、每11-20人1台)的水平,18%的中小学校可能没有计算机。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达到了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 %,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同样,东、中、西部地区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达到了74 %,中部地区为61%,而西部地区为41%,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还有3

11、4%的中小学校没有计算机。2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2%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的67%已经联网。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依然存在,城市地区已经有68%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只有12%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 (二)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 1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仍不理想。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9%的中小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 2仅32%的学科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且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1

12、95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32%的学科教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用计算机,另外44%的学科教师能够与其他教师合用,24%的学科教师办公室还没有配备计算机。另外,学科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已经有86%联网,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过,城市、县镇地区分别有87%和77%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已配有计算机,而农村地区教师还有一半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尚未配备计算机。东部地区已经有91%的学科教师已经使用上了计算机,而西部地区还有48%,几乎一半的教师没有计算机。 350%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有54%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了自己的专用计算机,30

13、%可以与其他教师合用。 可见,与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要高很多。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已经有81%联网。 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有专用计算机,分别达到了93%和95%。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三)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479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达到了78%,其中40%拥有自己的专用计算机,38%能够达到2-5个人合用一台计算机的水平。而且有62%的管理人员使用的计

14、算机已经联网。(四)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也正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能达到86% o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市地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将要达到普及中小学校园网的目标,已有95%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3%的中小学计划2-3年内建设校园网,而西部地区的中小

15、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到26 %,有28%的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在已建设的校园网中,23%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0M,59%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M。97%的校园网已经与因特网连接,其中70%是采用光纤方式联入的。三、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 (一)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 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校园网更新频率比较低,只有16%的校园网能够每天被更新,30%的校园网能够每星期更新一次,而高达50%的学校没有更新校园网的计划。 在对校园网主页上所提供的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的排序的结果显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前茅;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5,10,16和19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4和11位。 如果校园网只是提供一些宣传和管理的功能,不提供真正对教师和学生有用的资源,那花了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建设校园网只能算是一种赶时髦,是一种极大的奢侈。 (二)学校光盘出版物(CD/DVD等)较丰富 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