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804744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怀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普通班)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其被简拔与否,关键在于伯乐的慧眼。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

2、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3、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只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的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

4、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用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

5、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対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1.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

6、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2.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

7、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D.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流的政治家。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

8、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自然之友” 梁从诫尽管人们在提起梁从诫时,总是习惯性地加上“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的头衔,但他的种种行为却显得颇力“寒酸”。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用过的废纸上,事先剪成一小叠,做成“名片”。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勺子、筷子。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梁从诫明白,环保主义者光做到“身体力行”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策略去影响他人。然而,十几年中,人们常常看见梁从诫单薄而无奈的身影,在一个工业发展狂飙突进的

9、国度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像一个孤独的老人,“可他依然坚持着,淡然而从容”。一名“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记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梁从诫经常在国家机关、大学和社会机构进行演讲。有一次,全场只有5名观众。他却笑着说:“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的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他甚至感召了一名在五道口服装批发市场摆摊的小伙子。这个染着金发,崇拜切-格瓦拉的年轻人,每天收摊时,总会穿梭于市场的各个角落,捡拾废弃的塑料袋。然而,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许多场合,都是“不受欢迎的人”。一段时间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梁从诫,总是这样一个老头:执拗、脾气火暴,不撞南墙不回头。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

10、00强财富论坛。面对台下的经济巨头,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毫不客气地说:“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乇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2001年,在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他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他当面斥责:“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以至于这位官员气得拂袖而去。然而与外界给予的高度评价相比,梁从诫内心一直有着深深的挫败感。“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他私下不止一次跟友人感叹。有感于败多胜少,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屡败屡战。他说:“不

11、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自然之友”开始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次,在全国人大有关环境立法的会议上,作为唯一一家被邀请的NGO(非政府组织),邀请信的抬头写鲍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有人评价,很大程度上,梁从诫是利用他的家族名望促进了“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然而,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其实,梁从诫十分抗拒贴上“名门之后”的标签。每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横幅,立即都会被他拿下。他跟人解释:“我都70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

12、,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一次专访中,梁从诫认真地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摘自201 0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周凯莉)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梁从诫身体力行做环保,他的种种颇为“寒酸”的生活细节与他“名门之后”的身份很不相称。B、面对全场只有5名观众的窘境,梁从诫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演讲,努力在人们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C、温文尔雅的梁从诫骨子里有一股倔脾气,这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四处碰蹙,有着深深的挫败感。D、文章重在表现梁从诫在环保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

13、,丰富的事例和精彩的话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5、文中说全国人人会议的邀请信上抬头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这意味着什么?(4分)6、这篇人物通讯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绳 子 这天正是赶集的日子。哥代维尔镇的广场上,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人声与牲畜声闹成一片。 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就径直朝广场走去。见到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他节俭成性,于是,他费劲地弯下身去,从地上拾起这段绳子,正要慢慢起来时,却发现马具匠玛朗丹站在自家门口盯着他。他们曾一起做过生意,结果闹翻了。老头见自己捡一小根绳却被冤家对头瞧个正着,不由得

14、羞惭难当。他赶紧把绳子塞进褂子,然后,假装在地上找什么东西的样子。最后,他探着脑袋,朝集上走去。赶集的人吵吵嚷嚷,缓缓流动,不停地讨价还价,非常活跃,好生热闹。稍迟一点,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起来,住在远乡的农民纷纷前往客店。 茹尔丹客栈的大厅里,挤满了用餐的客人。大家刚用完午餐,警长就出现在店门口。他发问道:“奥希科尔纳老爹在这里吗?”“我在这儿呢。”奥希科尔纳应道。警长说:“奥希科尔纳老爹,劳驾跟我到镇公所走一趟,镇长有话要同你说。”奥希科尔纳老头好不意外,颇为不安。 他跟随在警长的后头。镇长正坐在靠背椅上等着他,他开腔了:“奥希科尔纳老爹,有人看见您今天上午在伯兹维尔的大路上,捡了马纳维尔的

15、乌尔布雷克丢失的皮夹,内有五百法郎及商业票据。”这怀疑突如其来,老头目瞪口呆,望着镇长:“我,我捡了皮夹?我以人格担保,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皮夹。”“有人看见您啦。”“有人看见我?”“马具商玛朗丹先生。”这时,老头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他气得满脸通红,叫冤道:“这个混蛋!他看见我捡的,就是这根绳子,镇长先生,您瞧。”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根绳子。镇长摇了摇头,说:“您没法叫我相信,玛朗丹是一位讲信誉的人,他怎么会把一根绳子当成一个皮夹?” 老头愤怒起来,他举起一只手,赌咒发誓:“我讲的千真万确,镇长先生,一点也不假,我以我的灵魂发誓。” 他的发誓毫无用处。根据老头的要求,镇长在他身上搜了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搜出来。最后,镇长只好把他打发走了,不过对他讲明,此案还要上报检察院,等候命令再作处理。这件事已在镇上传开了。老头一走出镇公所的大门,就被人围着问这问那。于是,他把捡绳子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哄然大笑起来。他气愤不平,极为恼火,逢人便讲自己的遭遇,没完没了。第二天,有个长工把皮夹送还了。据这个长工说,他是在大路上拾到的。这个消息立即传遍四乡,奥希科尔纳也听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