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278752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一)自然崇拜 (二)动物崇拜 无论是自然崇拜还是动物崇拜,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局限于感性直观阶段 (三)图腾崇拜 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等六兽同炎帝战斗,图腾崇拜,所崇拜之物已不是指某一具体的个体,而是指该物体的全体,而且图腾崇拜的对象一般与本族有特定联系,是其祖先或守护神,(四)祖先崇拜 由图腾崇拜向男性祖先崇拜转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人兽混体”的阶段,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一种形式。 史前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主要反映在丧葬和祭祀两个方面。 (五)天人合一观念萌芽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

2、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肥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形成与理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夏商周期间经历了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历程。 (一)从尊神祭祖到敬天保民 中国神本文化表现为对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崇拜,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在生产力低下状态制约下的一种必然产物。 1、商代神本文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商人崇拜上帝,认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祖先神。 帝或上帝与商王的关系为“宾于帝” “大甲宾于帝”、“下乙宾于帝” 为取悦上

3、帝,祈求上帝以无上的权威来维护他在人间的统治,因此十分重视祭祀,故商的人祭、人殉现象特别突出。商代成为神本文化最为浓厚的时代。 甲骨文中关于用人作祭品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2人,未记人数的有1145条,用人总数无法计算。,专门从事祭祀仪式和沟通人神关系的巫、祝、卜、史等专职人员,不仅是显赫的官员(如巫贤、巫咸),而且是当时知识的垄断者,垄断了从天文到人事的整个文化领域。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渐次淡薄,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

4、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2、周代人本文化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 周取代商的统治地位,继承了商人的崇拜至上神的天命观念,只是将帝的名称换成了天,他们认为天是意志、有感情,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周王称自己是天的儿子天子,是奉天命来统治天下的 。 周公将商人的上帝与祖先神结合的一元神论改造成为上帝与祖先神分离的二元神论,提出敬天保民,以德配天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明德慎罚”,饕餮纹,夔龙纹,龙纹,凤鸟纹,(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产生 1、阴阳 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河的北岸为阳,河的南岸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男人

5、为阳,女人为阴;外表为阳,内里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升为阳,降为阴;热为阳,冷为阴;伸展为阳,退屈为阴;刚劲为阳,柔韧为阴,世界就是由阴阳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互感应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阴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蕴含,互相吸引,互相依附,互相转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学说形成以后,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术数、医学、农业等等的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2、八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在一阴爻或一阳爻上再迭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符号,此即四象,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

6、大业。”(易经系辞上传) 八卦错综搭配,产生六十四卦。易经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搭配来预测一件事情的吉凶。所谓的吉卦就是在这种两两搭配中能变化的卦,而凶卦则是静止不变的卦,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3、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红、黄、白、黑 五音:角、徵、 宫、商、羽 方位: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志:怒、喜、思、悲忧、惊恐 四季:春、夏、长夏、秋、冬,水,木,火,金,土,水,金,木,土,火,相生,相克,五行制化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

7、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 1、背景 生产发展,社会变革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兴起 2、道家 3、儒家,(四)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化,在思想上必然有一定反映,思想家需对变动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对未来做出构想。 养士之风盛行,使“士”阶层极为活跃 “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尚未形成,1、儒家,孟子的政治思想:民贵君轻、仁政 哲学思想:性善论,荀子:天人相分、性恶论、礼法并用 谭嗣同:“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2、道家 道家在战国时期分为两派,左翼为稷下学宫

8、的黄老之学,右翼以庄子为代表 稷下先生:尹文、季真、田巴、孟子、鲁仲连、彭蒙等 黄老:道、法、儒、墨、阴阳、名家 史记太始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庄子,墨子,3、墨家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明鬼、天志、非命 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是一个科学家集团,在数学、物理学、医学、逻辑

9、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后期墨家认为,存在着物质世界的极微质点“端”,4、法家 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观点。 “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根据“法”控制官僚的手段,“势”是指权力。韩非认为国君依靠权力推行法令,并用权术防止奸恶发生。,“道”与“理”,即事物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问题。韩非认为“物有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认为一般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 历史进化观:“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逐于气力”。 5、惠施和公孙龙 “合同异”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白马非马” 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目

10、不见、龟长于蛇、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狗非犬、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三、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庄子天下都是这种尝试性的作品 吕氏春秋不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一)从秦至汉统治思想的演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定法家思想为一尊。,西汉建立之初,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政

11、治和与民休息政策,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是黄老之学 盖公:“贵清静而民自定” 黄老之学的特点: 黄老融合道、法,兼采儒、墨、阴阳各家之长,它突出道、法,故称为黄老刑名。黄老主张“清静自定”,不做过多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封建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辕固生:“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黄生:“冠虽弊,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汉初的黄老与儒学之争,黄老在政治上得到支持,居于优势。 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西汉前期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节俭省刑的措施,对西汉前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社会经济恢复到一定阶段以后,

12、统治者需要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中央政权的统治,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须有一个新的理论作为统治思想,以取代过时的黄老学说,这种新的理论就是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黄老、法家、阴阳家思想,是一个在更高阶段上融合了各家思想的更发展了的思想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变无为为有为的理论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 (二)经学,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新,(一)经学衰落 两汉时期,儒学定于一尊,远离其他思想,在发展的进程中日益走向僵化。 东汉谶纬流行,儒学渗透了大量的迷信色彩,更兼儒学越来越繁琐,经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无助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说

13、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说一经乃至百万,自“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二)玄学兴起 (三)佛教 初入中国,依附于神仙方术 玄学兴起,佛教推出了与玄学最接近的般若学。 积极吸收儒家思想,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进行改造 三武一宗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四)道教 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戒律和神仙谱系,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萧梁陶弘景 (五)儒、玄、佛、道的交融 儒学、玄学互相排斥,互相吸收。 道家哲学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与宗教理论的主干。同时,道教积极调

14、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之中。,玄、佛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既排斥,又调和。 佛、道二教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利用儒家理论,援儒入道、融儒入佛,尤其是儒家的礼法名教,致使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点。 佛、道二教均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双方的理论缺陷需要互相吸取利用对方的思想资源,以壮大自己。,儒学教导人们要恪守礼法伦常,安分守己;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佛教讲四大皆空,引导人们向往极乐净土 “沙门不敬王者”之争,“白黑论”之争、“夷夏之辨”、“神灭神不灭”,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定型,儒学在吸收了佛

15、教、道教思想以后,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理学。 理学的兴起,与五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相关。 理学又称道学,它以哲学概念的“理”,代替人格化了的“天意”或“天帝”,认为纲常之道就是天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使人们自觉接受封建压迫。,濂学(周敦颐)、洛学(程颢、程颐)、关学(张载)、闽学(朱熹)、朔学(司马光)、蜀学(苏轼)、浙学(吕祖谦、叶适、陈亮) 荆公学派(王安石)、象山学派(陆九渊)、阳明学派(王守仁) 理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相当大,到两宋时期,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基本定型了。 理学的社会影响与作用

16、:第一,理学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二,理学又促进了礼教的强化,起了束缚自由思想的不良作用。,周敦颐,朱熹,王阳明,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终结,(一)西学东渐 (二)异端思想与启蒙思潮 明中期以后,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集团已经极端腐败,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明末一百多年间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发生。另一方面则是明中叶以来出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并在思想领城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李贽 :批判孔子,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是“天下大害”,主张“公天下”,分君权。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独治”,主张“众治”。区分了“亡国”和“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在治学方面,他反对空谈,反对脱离实际的心学,提倡经世致用的知行合一观。 王夫之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