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77913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教育传统跟教育现代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出题:中国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补充了解教育现代化的相关资料)第一章 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社会形态,是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一、 中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1、 劳动人民的教育与统治阶级教育的分离劳动人民的教育在生产和生活多长中进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都是教授统治阶级弟子,习武、习礼、书写)早期学习教育的官方垄断性和贵族性。2、 贵族教育向士人教育转轨士阶层的出现及“养士”教育的形成。私学的产生与教育价值观的演变(西周前学在官府,教育价值观是上层化、贵族化。春秋战国私学产生后,是“有教无类”)。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基本形成。(儒墨两家思

2、想与道、法相对。道家“绝学无忧” 法家“以法为教”)先秦儒家奠定的教育思想传统,包括:教育为治国之本;道德修养为首位;注重道德情感和一支的养成;强调自律,修己治人;学思行的结合;循循善诱;3、 教育传统构架的定型官僚政治与“养士”教育的宗旨:西汉正式建立官方教育体制,官学的宗旨在“养士”,为国家培养官员。者也促成了古代学校教育:招生向平民开放;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待遇保障;学生的学籍是身份证而非学业性的。独尊儒术及经学成为主体学术对教育方式和学风的影响选士制度对教育的激励和操纵作用: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4、 教育传统的发展与檀变各种类型办学的发展选士制度与

3、教育的磨合(王安石“三舍法”由学校选拔人才递升取士,但无法控制徇私舞弊,后又回归科举制)教育传统与宗教性、民族性的碰撞和交融理想的教育观与现实教育的冲突第二章 中国教育传统的基本问题一、 中国传统宇宙观与教育观1、 天道观:唯心主义天道观(汉董仲舒 宋明理学王明阳、朱熹) 唯物主义(老子、王充)中国文化重人事,轻宗教,并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中国是内陆环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统治和奴隶、封建制统治结合,人伦关系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作用重要。而且是农业国家,需要和平统一环境,不强调战争和暴力。而欧洲作为海洋环境,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商业需要占领市场,以战争征服为其政策的基础。战争和暴力统治必然

4、要求更强烈的精神欺骗和统治,这必然是宗教。)中国文化重人事,轻宗教,表现了中国人的理性态度和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对待事物的唯物主义态度,面对世界的现实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推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2、 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天人分离(荀子)3、 人性论:性善论(孔子、孟子)性恶论(荀子)无善无恶论(老子)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 之性)王充(善、中、恶)荀悦人性二元论:张载、宋代理学二程、朱熹二、中国传统思维文化与教育1、社会人伦型的知识和思维文化与教育中国传统知识和思维是社会人伦型知识与思维,它是道德理性和道德践行的统一,是政治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统一。

5、中国儒家重视人事关系,认为求职和探索真理就在于照道德规范行事。这也使中国哲学表现为社会使用理性的特点,所以缺少独立的科学和科学价值观,这既影响了中国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历来重“知”的作用,但这主要是德行之知。是主体通过身心整体的全部功能,包括学思、情意、践行诸方面,对与天道的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传统教育是体验天道的教育,传统思维教育史知情意一体化的认知结构教育。2、经世致用、重行轻知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知行观:中国传统学问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和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学。重应用和实用技艺知识与思维想联系的,是行难知易与重行轻知的传统知识观念与

6、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大部分属于经验知识和现象知识。思维属于经验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而西方学者不可遏制的追求知识和终极本质。因此西方科学和教育都重视理论科学和理论思维教育。中国有知行相即或知行合一的思维传统。现在既要发展这种传统,又要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和理论思维训练。要建立两个创新体系:一是以科学院和学术性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体系。二是,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和技术大学、技术研究机构向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重应用科学和实用工艺,重视知识的直接价值和眼前利益。精英教育重视理论科学与基础科学,注重知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长远利益。精英和大众教育二者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肯

7、定一个否定另一个。3、古朴的整体思维与教育中国是典型的内陆型农业大国,形成了特有的古朴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万物相通、大化流行的整体观。人和万物无不处于生灭循环的过程中,物物相连,息息相关浑然一体。中国传统思维是整体思维,有人概括为有机整体观、辩证发展观、动态平衡观。偏重于从相互关系和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关系理解,更接近于系统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是否定个体的整体观,它强调一而否认多,它妨碍了分析方法的发展。4、 直觉思维和理性思辨的互渗与教育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直觉体验,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中国古代不重视形式逻辑,却很强调辩证逻辑。形式逻辑重视概念的确定性和抽象性,辩证逻辑重范畴的灵活性和具体性。5、

8、 完善的古代辩证法与教育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有两个完整体系,一个在老子一书中,一个在易传中。这两个体系都是根据对两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观点来概括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都把发展变化的原则看做关于世界的普遍原则。6、重继承轻创新的思想传统与教育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教育1、德性主义人性论与教育中国传统人性善论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论相比,有长处有欠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有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分。近代西方理性主义人性论认为,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理性,这种理性是社会理性或道德理性,人的行为要受社会和理性制约,人要按道德规范行事。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人性论接近中国传统性善论。但西方理性主义

9、人性论主张民主、平等和自由,反对人性的等级划分。近代西方自然主义人性论,把人视为和动物一样,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与物发生作用,就会产生快乐和痛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哭,使人快乐的行为就是善。这种人性观一般主张人性恶,以追求功利和利益为宗旨,所以称为功利主义。现代西方人性论是今后论的人性观,认为人和动物一样,进行生存竞争。2、道义论伦理学与教育中国传统伦理自西周产生,中经孔子倡导,到孟子达到系统化。它一开始就带政治伦理性质,它的道德主体是以君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其道德对象是广大人民,其要求对人民实行仁政。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事中国儒家伦理与教育的重要内容。战国晚期法家集大成韩非倡导自足自立、公平竞争、

10、进取有为的道德价值观。墨子讲兼相爱、交相利,是属于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3、义务论伦理学与教育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奠定了伦理道德价值的基础。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爱或道德伦理,表明中国传统伦理是受宗法等级制度制约的,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关系。在下者,尽义务多,享受权利少,缺少自由平等。4、道德本源论与教育中国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人性论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宇宙观,发展出具有不同倾向的两种人性论,以及与之适应的两种德育原则和方法。在先秦时期,孟

11、轲的“性善论”属于内源论的人性发展论,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发展任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发展人心固有的善端(孟子也持内源论)。荀子性恶论,是外源论的道德或品德发展理论。荀子重视教育使人成为善人的作用。 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调和了孟子性善伦和荀子性恶论,在人性发展和道德修养上既有基于内源论的内省方法,也有外源论的外铄方法。 宋明理学的朱熹从“性即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改恶迁善”。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是“居敬穷理”,陆九渊反对朱熹的唯理论,主张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他主张理即是“吾之本心”,把理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心”“明其本心”。四、中国传

12、统审美文化与美育渊源 诗经 先秦两汉 孔子、孟子。庄子、 魏晋隋唐时期(社会动荡 佛教、道教兴盛 “盛唐气象” 中晚唐至明中叶的成熟(由汉代的雄健、魏晋的潇洒、唐代的奔放、愈益变得理智成熟甚至老气横秋) 明末至清末传统审美文化与美育特征:1、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概念、范畴的原始古朴性、经验具体性和模糊性2、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思想的神秘性3、 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认知的感悟性4、 传统审美文化和美育创造与欣赏的整体性和流动性5、审美文化和美育的审美境界的韵味性与幽雅性。传统审美文化与美育的基本范畴:分为审美标准、审美方法。审美标准:中和(中庸、平和)、气韵和神韵、刚与柔、美刺与风骨、识与情、

13、理与趣。审美心理与方法:意象和意境、写意与传神、文与质、文与道、虚与实、神思与妙悟。五、中国教育传统思想的基本特点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从整体框架上探讨,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有的学者从中西教育哲学比较角度上探讨特点: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重积累轻发现、重趋善轻求真、重综合轻分析。也可以从:中国教育传统思想的综合观、辩证观、内在观来探讨特点。第三章 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内容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程发展

14、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记以制夷)/冯桂芬/曾国藩(培养向西方学习的人才)/李鸿章/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随着创办新教育的开展,洋务派也在批判和改革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戊戌维新时期: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主张从蒙养教育抓起原强救亡决论)/康有为(废八股,兴学校,派遣留学生,设学堂等)/梁启超: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章炳麟/蔡元培(五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5、。再加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教育上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两方面:1.在任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是,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在任北京大学期间,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思想革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爱国运动,是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结合。在救亡与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两大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几年前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的百家争鸣,使中国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中国教育传统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改革教育宗旨的厘定:从尊儒读经为主考取科举为主 蔡元培的“五育”教育制度的改革:亏卯学制1902壬子亏丑学制1912/1913壬午学制1922课程改革:教育实验:黄炎培“职业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第四章 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关系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现代化类别:政治现代化/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教育/人的现代化等。也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现代化/制度层面现代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