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271603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让我们对土地需求力度不断上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让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房地产热”、谁来养活中国“等问题都是在城镇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这导致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合理有效的使用城市建筑用地使土地集约利用显得很重要。2研究综述2.1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来自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王慎敏等,2008),而后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有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具体描述,他认为农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

2、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马克思则批判的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将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区位优劣所产生的,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并给集约利用下了明确定义:“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刘国防,2007)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研究。第一是结合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配置优化、城市土地产权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第二是开始

3、采用数理方法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银杰,2013)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早两千多年前就对土地有了初步的认识,公元121年,公元121年,说文解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中将土地解释为:“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而我国的古代文献中著名的齐民要术中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其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思想恰恰就是关于集约经营思想的理念(李倩,2007)。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也变得系统而全面,学术界的各类观点主要从学科的角度进行了区分 。赵鹏军,认为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土地投入的方式来产出更多土地开发经营的方式;潘琦等则认为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还应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完善布局,以合理及生态环境的优越等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王晓艳,2009)3江苏省城镇土地利用现状3.1江苏省概况3.1.1地理位置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带,在北纬30453520,东经1161812157之间。因江南布政使司于公元1667年东西分置而建立的省份。省名是根据为“江宁府”及“苏州府”合称之简称。江苏省拥有全国的1.06%的面积,约为10.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各省区中人均国土面积最少的,同时拥有3383公里长省际陆地边界线。3.1.2自然概况江苏地处长江三角州,这里美丽富庶。省境内地势平坦,无崇山峻岭,同时名山巨泽众多,湖泊众多,水网分布密集,江苏

5、省因此又叫“水乡江苏”。丘陵山地只分布在省境内北部边缘、西南边缘,除此地地势较高外,剩余为坦荡大平原,由滨海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江淮平原一同组成的。3.1.3行政区划截至2014年2月,江苏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辖11个市辖区)、12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22个县,县(市)中包含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县(市)。3.1.4社会经济中国省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江苏一直拥有前列地位。就2013年而言,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9162亿元,其中人均GDP高达74607元。同时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连续四年位列首位。而就2012年末而言,江苏的城市化率已高达63%,这是远高于中

6、国平均值的。3.1.5全省国土资源2014年工作打算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十八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三中全会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三项重点任务为指导思想,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准确把握大局和大势包括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中的,在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及领域中贯穿改革创新,在国土资源管理整个过程和方方面面内容中贯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思想。用改革的精神和办法以及改革的思路去破解发展的各项难题,同时国土资源厅表明会尽职尽责的去保护国土资源、同时尽心尽力的维护群众权益、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这有利于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变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方式,促

7、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去实现保护资源及权益、保障发展的目标,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做到第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第二严格保护国土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3.2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3.2.1本次研究范围江苏13个省辖市按照由南到北划分,即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即江苏省南部,由南到北分别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苏南不仅是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都市圈,还曾经是一个行政区划,并且受到瞩目是由于创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范例和经验,其中著名的苏南模式等,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南一直被成为鱼米之乡,从古至今以富庶著名。尤其是最近这20多年来,苏南得市场体制改革

8、之先声,开创乡镇企业崛起的先河,引领全国城镇的发展,抢得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机,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现如今以江苏省内部通行的区域划分来说,苏中地区为南通、泰州、扬州这3个省辖市。其中拥有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除此之外,从江苏省的经济规划发展中可以得知,苏中、苏南这些沿江8市的经济都相对较好,占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的一半,同时也都是上海都市圈的最直接辐射城市。苏北地区以江苏省内部通行的区域划分来说,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个省辖市,拥有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3.2.2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9、相关资料介绍,国土资源部在2013年下达的有关江苏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27.615万亩,其中22.71万亩为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18.165万亩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在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中,占用耕地6.03万亩为省级及以下独立选址重点项目建设,12.135万亩为城镇村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31.74万亩为补充耕地计划,其中29.01万亩为补充耕地义务量,2.73万亩为增加补充耕地任务量。2.1万亩为新增建设用围填海计划。目前,江苏土地利用现状如下(图3-1):图3-1 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4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布差异4.1研究方法本文以江苏省城市建成区土地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

10、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统计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来分析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运用erdas9.2和ArcGIS等统计收集各市建成区面积,综合运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EXCEL2010以柱状图建立模型的方式,直观地反映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不同因素的变化以及各组之间的差别,简单便捷的分析了解数据变化趋势以及变化幅度,以此对研究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系统研究。4.2数据源:本文中采用的数据来源包括:(1)数据统计本文收集了江苏省13个省直辖市1992一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中8个主要年份的数据

11、,分别查阅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些公布文献。(2)文献资料数据本文查阅了我各大城市有关土地规划的文章、相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江苏省及相关省辖市在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调查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政府相关文件等了解前人的经验方法,为论文写作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料保证。(3)矢量化数据本文收集了江苏省的地级市及县级市的遥感图(因数据资源的可得性,本文只收集到包括1992年,2000年,2004年,2010年的遥感图像),用erdas9.2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把监督分类完的栅格数据转成矢量数据,然后从矢量数据中提取城市用地,为研究江

12、苏省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上差别提供了基础平台,以下为各年份示意图示意图(图4-1、图4-2、图4-3、图4-4)。 图4-1 1992年建成区面积示意图 图4-2 2000年建成区面积示意图 图4-3 2004年建成区面积示意图 图4-4 2010年建成区面积示意图4.3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4.3.1指标体系建立条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有直接的、间接的,动态的、静态的、宏观的、微观的,而且这些因素同时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那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再者对于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来说,也拥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区

13、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4.3.2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了解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后,本文针对城市建成区这一基本量来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强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土地产出水平(GDP、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由于一些统数据统计不完善不系统,无法查找到建成区人口、GDP、人均收入,本文收集数据采用的是各省辖市年末总人口数、当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数据有一定不严谨性,故采用多个评价指标,一同研究分析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异情况。具体的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表4-1)。表4-1 城市

14、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含义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土地投入强度地均固定资产投入(X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建成区面积土地产出水平地均GDP(X2 )GDP/建成区面积人均收入(X3)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成区面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X5)人口密度/建成区面4.3.3土地投入强度土地投入强度,是指在土地利用中投入的资金或物质、劳力和技术。土地投入强度反应了土地利用的程度,其程度越高,土地集约利用度越大,也在同时对土地产出率产生影响。城市土地的投入一般表现为该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劳动力投入及政府财政支出等。本文采用地均固定资

15、产投资完成额来代表土地投入强度,从而评价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度。以下为该要素折现趋势变化图(图4-5)。图4-5 土地投入强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从年份之间的土地投入强度来看,1992年到2010年,江苏省所有的城市土地投入度基本都在增加。九十年代是一个裂变,又是重塑中国发展的年代。社会、经济、观念、意识形态都出现了裂变,但很快又开始重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方向,重塑了中国发展的起点。政府加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财政投入,从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不动产投资来看,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全国掀起房产热,沿海房地产经济的热力推动了江苏的发展。(2)从空间角度看,1992年到2000年中几个年份的折线相对较平缓,说明这几年各城市之间的土地投入强度水平相对平稳,但从2000年以后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城市之间土地投入强度的明显差别。特别是2008年和2010年,折线图的剧烈波折使苏州、常州、南通、泰州四个城市脱颖而出,展现出江苏省各大市的不同,苏南和苏北城市有着明显差异。(3)从单个的城市来看,南京市、镇江市、淮安市、盐城市等土地投入强度发展较为缓慢;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发展相对较快。4.3.4土地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