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64051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

2、政治改革”。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二 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儒家教育;熟读

3、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4、,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厉行改革,却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结果一死,整个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时行做为首辅,行为却和张居正完全不一样,在处事上他信奉调剂折衷的原则来调节文官间,皇帝官僚间的矛盾。这种行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协的产物。海瑞更是个争议的人物,他严格尊崇孔孟之道,对崇尚道德,严守法律。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官僚对 其即希望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又知其的脱离现实性,对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

5、行为。海瑞个人可以通 过自律及对价值的追求了来到达,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脱离人性,必然不具备大众性。其很多行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极端推崇,休了两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还有对个人欲望的极端抑制,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离的。其行为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效果,也颇受争议,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会的事情复杂,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当时的精英阶层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当时的知识份子,对这种行为也有争议,象李贽就明说有时清官比贪官更误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败也能赢当时读书人非常看中的名誉,处事固执而不知变通,往往导致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在写戚继光和李贽

6、也真实的把其多面性呈现给了作者:戚继光有军事才能,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纳妾,行贿张居正的一面。李贽一个学者,思想家,其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妥协与抗争记述,也非常真实。这种性格多面性的记述更加体现了人性。 现代大众社会行为学说,通常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场,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观理性。黄老先生能客观理性的研究这段看似平常,确是很典型的历史时间,并且又能非常客观理性的呈现给大家,确实是读者的幸运。 读后,感觉最深的是,价值观的影响力,不仅对个人的行为,道德,和幸福观起决定影响,而且任何团体,社会,宗教,国家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其影响深远,决定整个体制。决策面和执行

7、面还有基层中间过长的距离和脱节导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对社会稳定其作用,社会发展更依赖于技术方法和本身的规律的研究。个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会群体中有时是矛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很多规律是相反的。 寻找张居正 高二(7)班阮磊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伍) 一年前,当我捧起明朝那些事儿时,这我看到的张居正:隐忍而富有谋略,无法逃避人性的弱点,然而他艰难地推行新政耗尽半生光阴,有无愧

8、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当年明月极具煽动性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字熏陶下,我一直对这个实干的理想家报以极高的崇敬。 “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凡是他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落井下石?。”万历十五年 近些日子,同样是翻看这一段明史,万书中张居正的影子是可怖的,立在万历皇帝身后,洞察着一切,也掌控着一切。他在万历身上的特权超越了师之于生,更远非臣之于君,一人之旁,万人之上。十万两白银,不计其数的珠宝珍奇?在黄仁宇笔下,我无法对他产生丝毫的敬意。我很困惑,张居正只有一个,但同样畅销的书中对他的描述却呈现给我两个印象,一个白璧有瑕,一个似乎称

9、不上是璧了。究竟哪一个才更接近真实?这个疑惑促使我重新审视度过的段落,更进一步思考张居正其人。 张大学士匿于徐阶、假迎严嵩、计除高拱之事且不论,自朱翊钧即位之后,张居正在朝全权负责培养万历,对外极力推行新政,同时翦除异己、扩充势力。在培养万历皇帝之事上,万一书中可谓是不惜笔墨。从启蒙时作为严师文华殿授课,到后来干涉皇帝私生活。初读时我只是不满万历完全受他的控制,然而仔细推敲万书中作者的着墨,可以发现作者实际上给出的只是一个中肯的:一方面认可张居正许多时候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些举动“在以后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至于其中许多细节如万历朱批“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及第四章所言

10、“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应当是他忖度万历皇帝之心发的抱怨,而并非真的强调了张居正这些举动的不妥。 万书又大篇幅地写到张居正的新政举措,并评价道:“和政府一贯所标榜的人后精神相背”、“他们之所以攻击张居正?放弃了古代先贤的宗旨,而是急功好利”、“在下层行政单位见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给人的印象是张居正是没有遵守文官一贯的游戏规则,扯破了文官集团的“面子”才导致的最后的失败。不过读完整部书,我发现既然作者做此书核心的目的是要批判的是明朝以道德代替法制、以伦理维系邦治的文官集团主宰下的社会系统,那么动辄以四书五经相要、以道德纲常来掩饰利益争斗的文官集

11、团,就应当是作者所要揭露的核心弊端。所以反过来看文中“一贯”“他们”之语其实是说文官,而非针对张居正本人。尽管后文写道申时行依势而为,显得更为聪明,但作者也毫无贬低张居正之意,因为由于体制的腐朽而不能依照正常方式行事,最终前功尽弃,这也很难定位为谋事者的过失。 对于张居正的功绩,持另一种看法的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毫不掩饰他对张的赞美。当年明月认为张居正的新政是他从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看到社会的阴暗后的改革。“一条鞭”法可以减少官吏钻空子鱼肉百姓,考成是为了给官员施压,理想诚然美好,但“国库充盈”是否一定带来百姓的安居乐业?问题还在于他实行新政是否真的就是为了人民着想? 对于张居正的新政作者却并未

12、提及他的动机,我个人认为他不过是出于个人的野心。有野心才会十余年推行新政前拉后推破除一切障碍,有野心才会不惜代价为做出政绩扩大势力翦除异己,有野心才会专权一时飞扬跋扈。估计囿于明朝士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君臣之分视为重中之重,故即便他野心再重也不敢对君位有所觊觎。正如万书中所言,理想并不等于谎言,它有时也 可以作为出发点。同样地,野心也并不一定等于逆贼之心,为了野心张居正在万历初的十年里悉心教育万历皇帝,保障了边境安宁,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实正如生活中总有些人追高一样,有野心的人只不过把完成作为生命的一种目的而已。对此,或许我们应多一份宽容。 想到这里,张居正其人的形象渐渐明晰。说到底,读

13、史不等同于读文,不可主观地任凭自己的惯性思维把史中人物拉扯到任何一个极端,因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比任何小说都具有真实性,而真实的人们总是在多个极端中平衡着的。张居正亦然。他有野心,得罪过全体文官,也曾飞扬跋扈;他有抱负,躬推新政,最终也只是竹篮打水。明史中对他的评价较为中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形容张居正,我想不过是:卓有见识,富有野心而已。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以前有听过“万历之治”的说法,但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万历年间的变迁,也未曾深究万历皇帝以及当代闻名之士的轶事。翻开万历十五年,才真正意识到

14、自己的的历史知识是有多么的薄弱。万历十五年,表面看去,四海升平,不过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在在作者黄仁宇锋利的剖析下,各种陈旧腐烂的病因毕呈。书中介绍了不少有名之士: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手握大权的张居正、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模范官僚海瑞和自相冲突的李贽,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我们又可以深挖出反映时代背景的特点。万历皇帝虽然头顶万人之上的头衔,然而还是处处受到限制,甚至幼时连奖赏宫婢的权利都没有,而是要每次记下来等到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兑现。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这个官僚体制下文官们敏感的神经只能已权位顶住各方的压力,而这只是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最终落得被清算的下场。海瑞是个清官,是个好官,但却处处

15、受到排挤,被皇帝罢去官职。“其实老翁何所求!”李贽的悲壮之言留给我思考,这个时代使得他独立无援,连生命中的最后两天也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在众多的人物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一位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他可以说是碗里朝间最有才能的将领,但最终还是由于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而被劾罢官,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惋惜。读罢此书,我才认识到,在那一政治腐败的时代,无论一个武将的才能谋略有多出众,他永远也不可能有好的收场。黄仁宇先生提出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遇,探本溯源,还是本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相比于文官,我更敬佩的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武将。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无人在刀剑矢石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不是安稳坐在宫中享受的文官可以相比的。文官不提倡武力,始终认为不能把力量当权威,如当一个地方有特殊经济利益时应当给予的是压抑,平衡是他们所追求的。在军政方面,人事任免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由文官,一旦出问题,又可推卸给将领们,长此以往,军事组织不断衰退。即使如此,戚继光在这种环境下找平衡点,组织军队驱逐倭寇。他制定严格的建军方案,制定铁一般的军法,其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法”,还有鲜明的赏罚制度。戚继光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还注意到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同时配置了长兵器和短兵器,采用左右对称的“鸳鸯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