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112614797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课件《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PPT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春秋,道家,鄙视功利,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庄子,战国,仁,孔子,春秋,儒家,“民贵君轻”和“仁政”,孟子,战国,唯物主义思想,荀子,战国,“非政”、“兼爱”,墨子,战国,墨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春秋,兵家,法治,韩非子,战国,法家,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战国,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

2、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

3、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迁鲁。父叔梁纥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于老聃,学琴于师襄。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十年升任大司寇,曾于鲁、齐夹谷之会为定公相。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岁,回到鲁国。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宣扬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4、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仁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

5、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

6、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7、”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到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天子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君要对人民行“仁政”,不施仁政的暴君应该被诛杀,如像商纣王那样的君主。这在当时阶级剥削压迫严重的社会里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当然,它主要是通过告诫统治者要行“仁政”,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还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8、者食于人”。后人将孔子、孟子合称“孔孟”。,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

9、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

11、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

12、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13、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韩非子生于公元前年 ,是韩国贵族子弟.他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到韩国,眼见国势衰弱,向韩王建议通过改革增强国力,可是韩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写了很多著作,希望韩王改主意。秦始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秦王的宰相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师弟。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秦王十分欣赏韩非的理论,但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公元前 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自己信错了小人时,

14、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七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孙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兵家的鼻祖。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 6世纪末至公元前 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

15、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将,妒忌孙膑之才能,诓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载回,齐威王任为军事,设计打败魏军于桂陵,后又败魏军于马陵,迫使庞涓自杀.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后世已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中,保存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孙膑兵法主张慎战,强调“事备而后动”,就是说,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又强调指挥战争的人必须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还论述了怎么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怎样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怎么灵活运用战法等问题。,战国时军事家孙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