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2612511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涡阳第三中学(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 能力目标解读与解题指导,王新飞 涡阳县第三中学,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2016年全高考大纲(历史)能力目标解读 第二部分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归类分析 第三部分2013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全国卷非选择题语义分析,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指导思想(根据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

3、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即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对每一道试题应先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一定的材料配合着一定的考试要求,规定了这道试题要考查什么,考生需要回答什么。从解题的角度而言,本条为解答试题的首要能力,即读懂题意,明确试题要考查什么?一般来讲,每一道试题的考查无外乎三个方面:此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什么观点以及哪种能力。,例l (2011海南单科卷 21 )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

4、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说明】答案C。本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本条能力指的是,考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即获取有效信息。整理材料就是分析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给材料归类,在此基础上找有效信息之间共同的东西,给信息归类;所谓“最大限度”,即指要最大

5、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所谓“最大”就是穷尽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提取一条不够,还需要提取好几条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提取全部相关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它是指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内容。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与隐性信息两种。显性信息一般指的是从材料中容易找到的,能推测出的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等一般史实类的内容都属于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则是隐藏于材料中的不易看到的信息。例如,材料中有关事物的内涵、特点、本质等信息,则需要考生调动所学内容结合提供的显性信息归纳、概括得出。,例2(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

6、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

7、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及其相关的国际国内的背景知识。关于本题,考生必须知道:中国的抗战事业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远征军的英勇作战,表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远征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而获得了最后胜利,必然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

8、的地位。 参考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此条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有效使用。这是考生在完成前两项之后进行答题的最后环节,即对所提取的有效信息整理成符合题意的答案。对此,考试大纲提出三个不同层面的限定词:完整、准确、合理。“完整”强调对信息的使用应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尤其不要忽略材料中的隐形信息。“准确”强调信息的使用应该符合试题

9、的要求,即使用信息是有效的。“合理”侧重强调技术层面的操作。对信息的利用,应有一份信息说一话。应整合信息。所提取的信息不是随意堆放在一起,或者列出就完事,而是要将有效信息融合在一起,有理有据的论述清楚、论述透彻。对信息的处理应该有逻辑、有层次、有序地展现。,例3(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0、【说明】答案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通过材料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是,理解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需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解答问题。从是否有助于解答问题的角度,判断哪些信息是有效还是无效、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提供给考生的试题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选择并加工、处

11、理过的,它既不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又有相对集中的问题指向,与设问之间相互呼应,相辅相成,里面包含的有效信息是为解答问题服务,而不是提供给考生进行学术研究、学术争鸣的材料,考生不应该跳出设问圈定的范围随意解释和挖掘信息。因此,明确了从什么角度理解材料,根据什么获取有效信息,什么才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有效信息,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门径。,二、调动和运用知识,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从考试的角度看,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学科的知识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

12、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 从考试的角度而言,“调动与运用知识”这一项目标主要考查的是,面对试题,学生能否迅速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此项目标实质是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是能力测试中的主体内容,它直接决定着学生考试的水平。,历史知识包含两个层面,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均为客观事实;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与历史观点为人对历史的主观认识。 考试大纲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三个层次,采用了“辨别”“理解”“分析”“说明”和“证明”五个行为动词作为“调动和运

13、用知识”的具体要求。,4.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是要求考生用已有知识作为尺度和母本,以此检验、辨认、识别、判断卷面给出的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是否准确和正确。 “辨”主要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相似的历史事物,或者似是而非的历史事物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甄辨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别”主要是区分,能够看出题目中的历史事物和解释,与已有的知识之间有何不同。,例4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

14、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说明】答案C 本题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强调人文意识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示例1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说明】要解答这类试题不调动和运用已有

15、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四幅图表中的曲线各有特点,与题干中给出的四个年代时段形成对应。考生需要对这四个时段我国经济整体状况有所认知,再根据这个认知去进行推断。教材中的介绍为四个时段曲线图的区分,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支撑,考生只要正确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就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示例2: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说明题干给出的史实很明确:到年,苏联在一些大型工矿企业建设上,仍然需要并允许国外的工程技术实

16、体介入。这个现象在教材中几乎没有介绍,介绍的重点基本都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成就及其影响。也就是说,这个现象对考生而言是个新情境,需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 中给这一现象一个解释,回答它“反映了”什么。基于教材中的知识,考生足以排除前三个选项,尤其是、两项错的比较明显。项在教材中没有类似的明确表述,但由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属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各套教材都比较详细地讲述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措施及过程,其中讲到了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这与选项中“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正好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印证。 本示例试题与上题的不同之处是,不是问历史事物的对应性辨识,而是问一个历史现象“反映”了什么;四个选项的设置也不是具体史实,而是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让考生在四种解释中,确定哪种解释是题干所述史实的正确解释。 属于此类“历史解释”的,还有说明历史原因的试题,体现史实内在联系的试题,阐释历史本质、意义的试题等。,5.理解历史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