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43575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经典政治常识汇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和存在( 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1)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依照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路线,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恩格斯明确提出的有关哲学

3、基本问题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自哲学派别提供了唯一的科学标准和根据。 (3)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是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所揭示的规律不同:它们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

4、、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真题示例( 200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A.哲学是全部科学的汇集。 B.哲学是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 C.哲学对各门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解析】 答案应为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

5、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抢新东方在线学习金卡 免费听课 还赠下

6、载券 精品课程免费 购课直减 500 元 立赠文库下载券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1)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产物。 (2)自然科学条件: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3)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7、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 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分析,给物质下了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 )物质是不依赖人

8、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存在永恒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

9、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

10、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联系。规律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1)规律具有稳定性。 (2 )规律具有普遍性。 (3)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我们无论在何时、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

11、世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产生之后,它的发展既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也依赖于它自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

12、在的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人脑为载体的,是以人脑神经细胞活动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虽然具有意识的机能,但人脑本身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人脑中来。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以后,才会产生意识。可见,意识是以人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1) 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

13、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物质到思想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一个从思想到物质的过程。 (三) 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现代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和仿生学等发展的产物。 2电脑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取代人脑 电脑之所以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也不能产生意识,是由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1)人脑

14、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2)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 (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对关系 1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种作用不是并列的。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同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物质世界的普

15、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 2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这个多样性是由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联系的多样性与联系的条件性相关,从事物联系的普遍

16、性和多样性中可以看出,一个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真题示例(2007 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就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 解析】 答案应为 C。 “全局” 、 “万世”都说明处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事物相互联系产生的运动、变化 普遍联系的观点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密不可分。现实事物存在的相互联系,总是通过事物及其内部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