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2236962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代的革命历史小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的革命历史小说(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革命历史小说 一、基本认识 1、概念与类型:革命历史小说,即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小说,通常指 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小说。俗称“红色经典” 。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革命传奇。 1)战争史诗:一般写大战役、大场面,气势恢宏,以塑造英雄人物 群体形象为主,全景式地再现中国革命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场意义 重大的战争。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有三个突出 特征,一是反映民族重大历史事件,二是主人公均为英雄,三是鸿篇巨 制。中国当代战争史诗还受到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的影响。 战争史诗的创作追求和总的宗旨,试图通过胜利

2、,表现已经被历史所 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路线和思想,讴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武 装力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类作品是对革命历 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强烈地抒发了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绪, 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代表作: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等。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

3、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 山的三家巷等。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代表作: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 、曲波的林海雪原、

4、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这类作品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只是游击战或攻心 战,但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 ,既呼应了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也突出了人物和故事 的传奇色彩,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革命历史小说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方 面的独特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

5、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2)就文化构成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毛泽东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整个文学创作指 导思想以后的重要产物。 在讲话中,毛泽东异常重视工农兵,一直想使以工农 兵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成为文学的主力军。这一点,在这类 小说创作中基本上得到了实现。从当时的作家构成来看, 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来自工农兵,即便不是工农兵出身,作 家本人也与工农兵有过长期的接触,自觉接受工农思想改 造。 这一现象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后,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形 成的以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创作主体的格局已经基本解体, 而“工农兵”开始成为文学的书写者、历史的代言人。 3、革命历史小说的风格特

6、征与显著不足 1)客观地说,“工农兵”作家的参与使文坛风格确实发生了变化,它一 改知识分子文风的纤细、柔弱、阴沉而变得粗犷、明快、豪迈起来,开 拓了新的表现领域。但是,由于“工农兵”作家的自身文化积累普遍不 足,致使他们的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思想方面的不足:作家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有的只是 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应和和服从。所以,今天的读者几乎不可能从他 们的作品中享受到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思想熏陶,挖掘到有独立价值的思 想资源。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普遍存在有简单化的嫌疑。这种简单化 既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的单面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浅层次的展示,也表现在 对人物关系和集团关系的简单处理上

7、,还表现在对其所描写的题材缺少 历史超越性的审视,以及对战争、人性、人的命运这些已经触及到的重 大问题的深刻反思上,浪费了宝贵的写作资源。 3)审美方面的不足:作家几乎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更缺少想象与虚构 的能力。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地是依靠生活积累和对文 学创作的热情来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作品普遍存在着粗陋简 单的弊病。而他们一旦将积累的生活写完,便不能开辟出新的写作领域 ,其创作生涯也便随之结束,所以很多人存在着一本书现象。 二、红旗谱与小说创作的功利化色彩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48年随军南下,曾担 任武汉日报社社长职务。1954年北调

8、,在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红旗谱”的创作初衷:全面反映北方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 史。 由三部组成:第一部红旗谱,写1932年前的农民革命斗争,1957年出版 ;第二部播火记,写高蠡暴动,196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又叫 战寇图),写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北方的抗日救亡运动,1983年出 版。艺术不平衡,第一部红旗谱成就最大。 翻身记事(1978年),反映北方农民土改生活。 红旗谱 的主题与故事情节 红旗谱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 它通过对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北方农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地主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 生死搏斗的艺术概括

9、,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 和成长历史,由衷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伟 大领导作用,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不 断战胜自我逐渐成长的过程。 这一主题是通过华北冀中平原上一个叫索井镇的两家三代 农民和一家两代地主之间的血海深仇、矛盾冲突以及尖锐 斗争反映出来的。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伟 大作用,它从清朝末年写起,一直写到三十年代初期, 展现了农民由早先的自发反抗到后来自觉革命的历史道路 。 红旗谱中的人物形象 三代农民形象: 第一代: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严老祥、朱老明(“三 告冯老兰”) 第二代:朱老忠(“反割头税”斗争)、严志和(“失去宝地” ) 第三

10、代:严运涛(南下参加大革命)、严江涛(领导“反割 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潮”)、朱大贵(“脯红鸟”事件) 两代地主形象:冯老三(兰池)、冯贵堂 共产党人:贾湘农、张嘉庆 妇女形象:春兰、严萍 朱老忠: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格 与压迫阶级不共戴天的复仇心理 “出水才看两腿泥”的韧性斗争精神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民族性、阶级性、革命性的独特 的艺术典型。其斗争道路,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由自发反抗到走上自觉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他的性格特 征体现了民族精神中不屈不挠的一面,是作家心目中理想 的“民族脊梁”式的农民精英。 严志和: 勤劳朴实,善良本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虽然认识到 社

11、会的不公,骨子里也有反抗意识,但经常患得患失,不 时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他的性格代表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 的一面,是农民阶级中的绝大多数。通过他,反映出了中 国革命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的深刻思想。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民族化风格方面。而民族化风格,又集中 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方面,二是艺术表现方面。 1、思想内容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1)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烙 印。 2)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斗争、性格和心理 ,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3)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自然风光, 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了民族特

12、色。 2、红旗谱艺术表现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1)在结构布局上,深得传统小说的艺术真传,采用“比西 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古典小说要细一 些的写法”,采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方法来组织故事, 使故事情节完整连贯而又层次分明。 2)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较少运用抽象叙述、静态描写和心 理刻画,而主要采用古典小说中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和 语言来塑造人物的方法,以粗线条勾勒人物性格。 3)在小说语言方面,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 ,将现代小说语言和提炼过的北方农民语言融为一体,形 成了一种朴实、精炼、生动、深厚的语言风格。在叙述故 事时,一般采用文学语言。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一般又

13、采用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有时还使用方言土语。总之 作品的语言既文学化,又生活化、口语化。 三、青春之歌与知识分子改造 杨沫及其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部全面描写爱国 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 识分子成长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也是文艺界贯彻知识分 子改造政策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县。 1914年出生于北平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中学时期, 为逃避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河北、北京等地干过 小学教师、书店职员等。建国后,从事妇女和报刊编辑工 作。 杨沫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建国前,写过一些作品, 但

14、影响不大。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 。另有长篇英华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并称“三歌”。 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社会生活。它 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 期的北平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学生爱 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深 刻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觉醒与分化,揭示了 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表现了一个极其深刻的 思想主题: 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 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革命斗争的洪 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15、,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 的青春。 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以广阔的视野,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不 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概括了30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和 进步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全面表现了当时复杂 多变的社会政治风貌。 卢嘉川、江华、林红 :抛头颅、洒热血,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列; 于永泽:退避三舍,钻入个人生活象牙之塔; 戴渝:经受不住考验,堕落为叛徒; 白莉萍:视民族危亡为儿戏,陶醉于灯红酒绿,浑浑噩噩; 林道静、王晓燕、王鸿宾、李槐英、徐宁:经过彷徨、徘徊后,认清正 确道路,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洪流中,把自己的青春无

16、怨无悔地贡献给 了民族解放事业。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经历了一个由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的三部曲的艰难过程 : 1、离家出走感到幻灭,跳海自杀,是她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父 亲林伯唐;母亲徐凤英;生母秀妮;胡梦安;张文清;余敬唐; ) 2、参加东北流亡学生除夕聚会参加革命活动,余永泽彻底决裂,是 她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的转折;(卢嘉川) 3、第一次被捕第二次狱中生活,出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大 爱国学生运动,是向革命知识分子彻底转变 的标志。(林红、江华) 总之,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