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讲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2220809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美德-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美德-讲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它不仅是一种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所认同并自觉加以维护的优秀品质和德性情操,而且更是一种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人们用以立身处世或安身立命的动力源泉。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从广义上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

2、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被古代人们普遍接受、认可并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既包含那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道德行为准则, 也包含那些在我们今天看来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道德行为准则。精忠报国、立木为信、舍生取义、愚公移山、三顾茅庐、凿壁偷光、三纲五常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像“八荣八耻”有规范、准确的表述和所指,我们很难清楚地说明它究竟是什么。不论我们今天的看法如何, 在漫长的以封建社会为主体的古代社会这些道德行为准则都是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美德。要正确认识传统美德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来看。(一) 普遍性美德普遍性美

3、德也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指传统道德中反映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共性的那部分内容。这些美德没有阶级性,既能被统治阶级认可、接受并遵循,又能被平民百姓认可、接受并遵循;没有时代性,既能被古人认可、接受并遵循,又能被今人认可、接受并遵循;放之四海而皆准,几乎在所有环境中都是值得肯定和弘扬的。(二) 二重性美德所谓二重性美德是指本身并无明显的好坏之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的成分还多一些的道德内容,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了消极的作用而具有二重性。(三)反动性的封建道德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封建社会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也正是封建社会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而与之相对应的封建伦理道德占据统

4、治地位的时间也最长。例如,西汉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审视,不少道德行为是消极的,反动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阻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作为被古代社会认可并遵循的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我们仍然有必要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在现在的社会道德体系中摒弃它,引以为鉴。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志高远,知耻自重,谦虚向学,躬行实践,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孝

5、敬父母、慈爱子女,夫义妇顺、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睦,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业精业、精益求精,诚信为本、义重于利,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贵和乐群,严己宽人,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公忠体国、精忠报国,抗暴御侮、坚持正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

6、德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语,他为国事日夜操劳,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

7、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自然斗争,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

8、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永不自满,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3.推崇

9、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强调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

10、讲求和谐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4.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诚信即诚实信用,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

11、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5.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主张见利思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

12、慈、兄友、弟悌、子孝”,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的说法,儒家大学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伦理道德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

13、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1.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

14、、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 多年中,在各朝代,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 多年中,中国统一的时间约

15、占2/3,分裂时间占1/3,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转乱为治。2. 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

16、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百折不挠,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屡创辉煌。3.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