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192728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5单元 演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4 人音版(同名300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角色和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2、欣赏传统京剧定军山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亲身体验“西皮”和“二黄”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教学内容】以这封信来得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如京剧的形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的艺术魅力等溶入其中。【教学重点】充分体验京剧的博大精深。【教学难点】模仿京剧唱腔。【教学准备】1、电脑多媒体课件。2、事先布置作业:了解京剧。【教学过程】一、随说唱脸谱音乐进教室二、导入新课师:刚

2、才这首说唱脸谱大家都很熟悉,一定猜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吧?(戏曲、脸谱、京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京剧,感受它独特的京腔京韵。1、了解戏曲知识师: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京剧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一种。2、京剧的形成1790年清朝乾隆皇帝庆祝80大寿,来自中国安徽省的几个徽剧戏班奉命进京演出,他们从此在北京城里扎下根来,他们逐渐学会了北京人的京腔,还把北京人喜爱的汉戏、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方法融合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3、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师: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

3、日本访问演出以来,京剧便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现代京剧定军山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三、教授新知1、初听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播放课件视频)(1)唱段内容简介:这段唱段出自京剧定军山选段,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黄忠定军山的故事。2、京剧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唱:指演唱。京剧的唱腔有“西皮”腔与“二黄”腔两种。西皮:唱腔明朗、流畅,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二黄:旋律比较忧伤、痛苦,多以表现悲哀情绪。那么同学们觉得这段唱腔是属于“西皮”腔还是“二黄”腔?念:念白,具有音乐性,像唱歌。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

4、像舞蹈。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3、复听乐段。师:现在老师再播放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听这段用了什么乐器进行伴奏。(播放音频)师:你听到了什么乐器?4、京剧的伴奏乐器。师: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大件:京胡、月琴、小三弦。外加锣鼓点。5、京剧的行当:京剧中根据人物不同年龄、性别、角色,把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男性正面形象。可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还有文生和武生。旦:女性正面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净: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可分为:花脸、武花脸。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可分为:文丑、武丑。女的可叫丑旦。“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脸谱用的较多。生、旦角很

5、少用。四、教学拓展-学唱京剧。师: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试着学几句,体验一下?1、逐句教唱。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声来唱,音量不要太大,教师适当点拨每句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2、请12位唱得好的同学试唱。五、小结: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即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短短一堂课时间根本无法将它全部了解,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网络与电视做更深一步的了解,在这堂课结束之时,我们用念白来和老师说再见好吗?(用京剧念白作师生告别)随音乐走出教室。洗手,那还不简单。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在数名家长中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叮嘱孩子常洗手,但对于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洗手时间的长短,并不太了解。很多家长这样理解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用流动水冲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