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1121166 上传时间:2017-05-2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力习题册(第六版)参考答案(1-3章)(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 第 一 章 绪 论 一、选择题 1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 ( C ) 在各处相同。 A应力 B 应变 C材料的弹性系数 D 位移 2构件的强度是指 ( C ) ,刚度是指 ( A ) ,稳定性 是 指 ( B ) 。 A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B在外力作用下构件保持原有平衡 状 态的能力 C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 强度 破坏的能力 3 单元体变形后的形状如下图虚线所示,则 A 点剪应变依次为图 (a) ( A ) ,图 (b) ( C ) ,图 (c) ( B ) 。 A 0 B r2 C r D 1.5r 4.下列结论中 ( C )是正确的 。 A 内力是应力的代数

2、和; B 应力是内力的平均值; C 应力是内力的集度; D 内力必大于应力; 5. 两根截面面积相等但截面 形状和材料不同的拉杆受同样大小的轴向拉力,它们的应力是否相等 ( B ) 。 A 不相等; B 相等; C 不能确定; 6为把变形固体抽象为力学模型,材料力学课程对变形固体作出一些假设,其中均匀性假设是指( C )。 A. 认为组成固体的物质不留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 B. 认为沿任何方向固体的力学性能都是相同的; C. 认为在固体内到处都有相同的力学性能; D. 认为固体内到处的应力都是相同的。 二、 填空 题 1.材料力学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是 连续性假设 , 均匀性假设 , 各向

3、同性假 设 。 2材料力学的任务是满足 强度 , 刚度 , 稳定性 的要求下,为设计经济安全的构件 - 2 - 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3外力按其作用的方式可以分为 表面力 和 体积力 ,按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 静载荷 和 动载荷 。 4度量一点处变形程度的两个基本量是 (正) 应变 和 切应变 。 三 、判断题 1因为构件是变形固体,在研究构件平衡时,应按变形后的尺寸进行计算。 ( ) 2外力就是构件所承受的载荷。 ( ) 3用截面法求内力时,可以保留截开后构件的任一部分进行平衡计算。 ( ) 4应力是横截面上的平均内力。 ( ) 5杆件的基本变形只是拉 (压 )、剪、扭和弯

4、四种,如果还有另一种变形,必定是这四种变形的某种组合。 ( ) 6材料力学只限于研究等截面杆。 ( ) 四 、计算题 1图示三角形薄板因受外力作用而变形,角点 B 垂直向上的位移为 0.03mm,但 AB 和BC 仍保持为直线。试求沿 OB 的平均应变,并求 AB、 BC 两边在 B 点的角度改变。 解: 由线应变的定义可知,沿 OB 的平均应变为 =( OB OB) /OB=0.03/120=2.5 由角应变的定义可知,在 B 点的角应变为 = A C= 2(arctan ) = 2(arctan )=2.5 rad 2 试求图示结构 mm 和 nn 两截面的内 - 3 - 力,并指出 AB

5、 和 BC 两杆件的变形属于何类基本变形 。 图( a) 图( b) 解: 应用截面法,对图( a)取截面n-n 以下部分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b)所示, 由平衡条件 =0, 3 3 2=0 解得 =2kN BC 杆的变形属于拉伸变形。 应用截面法,对图( a)取截面 m-m 以及 n-n 以下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 c)所示,由平衡条件有 图( c) =0, 2-3 1-M=0 =0, + -3=0 将 =2kN 代入 式,解得 M=1kN m, =1kN AB 杆的变形属于弯曲变形。 3 拉伸试样上 A、 B 两点的距离 l 称为标距。受拉力作用后,用变形仪量出两点距离的增量

6、为 mml 2105 。若 l 的原长为 mml 100 ,试求 A、 B 两点间的平均应变 m 。 解: 由线应变的定义可知 AB 的平均应变为 l =5 /100=5 - 4 - 4. 在图示简易吊车的横梁上,力 P 可以左右移动。试求截面 1-1 和 2-2 上的内力及其最大值。 图( a) 解: 应用截面法,取图 (a)所示截面 1-1 以右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 b)所示,由平衡条件有 图 (b) =0, l = F x 解 式,得 = F x/(l 因 x 的变化范围是 0 x l,所以当 x=l 时, 达到最大值,即 =F/ 应用截面法,取图 (a)所示截面 1-1 和

7、 2-2 以右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c)所示,由平衡条件有 - 5 - 图( c) =0, , F+ =0 =0, (l ) =0 解 式 ,得 =xF /l, =(1 x/l)F, =(l x)Fx/l 当 x=l 时, 达到最大值,即 =F 当 x=0 时, 达到最大值,即 =F 当 x=l/2 时, 达到最大值,即 =Fl/4 - 6 - 第二章 轴 向 拉 压 一、选择题 1图 1 所 示拉 杆的外表面上有一斜线,当拉杆变形时,斜线将 ( D ) A 平动 B 转动 C 不动 D 平动加转动 2轴向拉伸细长杆件如图 2 所示, 其中 1-1 面靠近集中力作用的左端面, 则正确的

8、说法应是 ( C ) A 1-1、 2-2 面上应力皆均匀分布 B 1-1、 2-2 面上应力皆非均匀分布 C 1-1 面上应力非均匀分布, 2-2 面上应力均匀分布 D 1-1 面上应力均匀分布, 2-2 面上应力非均匀分布 (图 1) (图 2) 3有 A、 B、 C 三种材料,其拉伸应力 应变实验曲线如图 3 所示,曲线 ( B )材料的弹性模量 E 大,曲线 ( A )材料的强度高,曲线 ( C )材料的塑性好。 4材料经过冷作硬化后,其 ( D )。 A 弹性模量提高,塑性降低 B 弹性模量降低,塑性提高 C 比例极限提高, 塑性提高 D 比例极限提高,塑性降低 5现有钢、铸铁两种杆

9、材,其直径相同。从承载能力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考虑,图 4所 示结构中两种合理选择方案是 ( A )。 A 1 杆为钢, 2 杆为铸铁 B 1 杆为铸铁, 2 杆为钢 C 2 杆均为钢 D 2 杆均为铸铁 (图 3) (图 4) (图 5) 6如图 5 所示木接头,水平杆与斜杆成 角,其挤压面积 A 为( C )。 A bh B bhtg C bh/cos D bh/(cos -sin ) 7在低碳钢的拉伸试验中,材料的应力变化不大而变形显著增加的是( B )。 - 7 - A. 弹性阶段; B.屈服阶段; C.强化阶段; D.局部变 形阶段。 8铸铁试件压缩破坏( B )。 A. 断口与轴线垂

10、直; B. 断口 为 与轴线大致 呈 450550 倾角的 斜面 ; C. 断口呈螺旋面; D. 以上皆有可能。 9为使材料有一定的强度储备,安全系数取值应( A )。 A .大于 1; B. 等于 1; C.小于 1; D. 都有可能。 10. 等截面直杆在两个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轴向压缩变形时 ,这对外力所具备的特点一定是等值、 ( C )。 A 反向、共线 B反向,过截面形心 C 方 向相对,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 D方向相对,沿同一直线作用 11. 图 6 所示 一阶梯形杆件受拉力 的作用,其截面 1-1, 2-2, 3-3 上的内力分别为 N1,N2和 N3,三者的关系为 ( B )。 A

11、N1N 2 N2N 3 B N1 N2 N2 N3 C N1 N2 N2 N3 D N1 N2 N2 N3 (图 6) (图 7) (图 8) 12. 图 7 所 示阶梯形杆 , CD 段为铝,横截面面积为 A; BC 和 DE 段为钢,横截面面积均为 2A。设 1-1、 2-2、 3-3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别为 1、 2、 3,则其大小次序为 ( A )。 A 1 2 3 B 2 3 1 C 3 1 2 D 2 1 3 13. 图 8 所 示钢梁 由长度和横截面面积相等的 钢杆 和铝杆支承,在载荷作用下,欲使钢梁平行下移,则载荷的作用点应 ( A )。 A 靠近 A 端 B 靠近 B 端 C 在

12、 AB梁的中点 D 任意点 14. 轴向拉伸杆,正应力最大的截面和剪应力最大的截面 ( A ) A 分别是横截面、 450斜截面 B 都是横截面 C 分别是 450斜截面、横截面 D 都是 450斜截面 15. 设轴向拉伸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则 450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 D )。 A 分别为 /2和 B 均为 C 分别为 和 /2 D 均为 /2 16. 材料的塑性指标有 ( C )。 A s 和 B s 和 C 和 D s、 和 - 8 - 17. 由 拉压 变形公式 EAlFNl 即lNA lFE 可知,弹性模量 ( A )。 A 与载荷、杆长、横截面面积无关 B与载荷成正比 C 与杆长成正比 D 与横截面面积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