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206574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张秀生编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2003年3月12日一、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及阐释(一)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 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试说明阐释:在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条目中,删掉了“并解释”三个字,只是用宏观视角、定向性的“理解”代替了微观

2、视角、定位性的“解释”,其难度的降低也是不言而喻的。 说法的变化和个别条目的增加,并没有改变难度降低的趋势。如,将“中心思想”改为“中心意思”、把“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改为“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将“提取”改为“整合”。前两处改动,均属于典型的降低难度,也符合主观题的答题特点:题目的设置,只是提供相关的背景和情景材料,只给考生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同时,也为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至于“整合”,本是“调整组合”的意思,由“解释”改为“整合”,只不过是考查侧重点的变化而已。由原先的着重考查思维的结果变为考查思维的过程。在现代文阅读的“理解”的“文中重要句子”的后面又加了“的含意

3、”三个字,更侧重句子在文段中的整体意思的考查。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题中可以看到,意义理解,细分起来有词语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这是属于高考语文能力五个层级中的“理解”(B)层级的;还有在这个基础上的文意分析、文意综合、文意推断和作者观点分析,这是属于高考语文五个能力层级中的“分析综合”(C

4、)层级的。1、 词语理解: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段阅读中是“概念”的理解(例如2002年的第7题对“沙尘暴”的解释);在文学(散文)文段阅读中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例如2001年的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在文言文文段阅读中是“实词”、“虚词”的理解(例如2002年第11题对加点实词的解释,第12题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

5、义等。 2、句意理解:在现代文阅读中是重要句子理解(例如2002年第8题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难句理解(例如2001年第23题分别说明“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等三句话的意思)、信息筛选(例如2002年第14题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句子翻译(例如2002年第16题把“李将军之谓也”待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把握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 (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

6、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文意理解:在设题时具体化为文意分析、文意综合、文意推断和作者观点分析。文意分析: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常见的有依据分析(例如1999年第19题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因果分析(例如2002年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表层深层分析(例如2002年第23题第小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呵,长城!” 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文意综合:在文言文

7、阅读中,是内容要点概括(例如2002年第15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段阅读中是原文意思集锦(例如1999年第20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在文学(散文)文段阅读中,是指定文意概括(例如2002年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文意推断:近几年都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段阅读中出现,试题就叫“推断”(例如2002年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作者观点分析:在文段中,作者的观点独特而突出强调者,现代文阅读常会出这类题(例如2002年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

8、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文言文阅读在很久之前也偶然出过这类题(例如1992年第17题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以上列举的就是意义理解的6类试题,这6类试题大概已经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段阅读的全部题目以及文学(散文)文段阅读的近一半题目。解答后4类试题需要分析综合能力,但基础仍然是意义理解能力。2002年第19题、第21题答题失分的原因,主要还是意义阅读理解不仔细、不全面,而不是分析概括能力差的问题。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意义理解能力(包括意义理解质量和阅读速度);在答卷时,努力把握词句的意义,不要匆匆一读就答题,更不要离开原文去空

9、想苦想答案。现代文(散文)文段阅读和诗歌鉴赏阅读,还有文章作法赏析和文学审美赏析两类试题,解答这两类题目,需要一些文章学知识和文学审美能力。三、解题指要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而是考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1、 整体阅读,搜索提取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

10、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

11、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段,把握考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

12、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2理清文脉,举纲张目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是按怎

13、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

14、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

15、”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3、依题作答,表述清晰,书写规范考什么答什么,问什么答什么。答案要准确,不要答非所问;表述要简明,不能语句不通,含糊不清;书写要规范,不能写错别字,字迹要清楚,不能写出格外。简答题的几种表述方法:全抄;半抄;转抄;整合、重组。四、典型题例分析2001年全国高考21题 本题以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门的汉语译文为阅读材料。门这篇散文从生活层面入手写门,再揭示门的象征意义,然后升华到哲理思辨层面,说出作者的独特感悟: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为人所需要;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人生就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任何过

16、程结束之后,要想让它重视是不可能的。文章写得颇贴近生活,又颇能启迪读者。文中有实实在在的门,有赋予象征意义的门;既有对生活场景的生动具体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与理解;也有对象征意义的成熟思考,蕴涵深刻的哲理。文章的重点是后者,前者是对后者的铺垫。有了前者,后者便顺理成章。有了后者,前者就不是生活现象的随意罗列。二者有机的结合,使文章显得有趣,哲理思辨也有了可靠的基础。有的考生对这篇散文的重心把握不准,注意力放在对生活层面的种种生动描写上,而不善于抓住文中的哲理思辨,以为描写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表现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心态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对第24题的回答,错选为D。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