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1941187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主要记录了现班上三例关于托班宝宝入园“恋物”现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期初宝宝们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恋物”行为的不同特征和程度的反应做出具体观察和引导。通过了解,班上宝宝的这些特殊行为是伴随着宝宝的生长在疏忽和不知觉中养成,并且家长也非常期望能在幼儿园阶段断了孩子这个特殊的习惯。我们在宝宝入园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多方协调下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试图帮助宝宝戒断原有的特殊习惯,正常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为日后出现的新生入园“恋物”行为留下一定借鉴和思考。二、案例描述片段描述1:椅子排排坐早上来园时,嘴里总叫着“妈妈,

2、姐姐,爸爸”,还一个劲的喊着“我要姐姐”。关于这个情况,妈妈跟我聊过,因为姐姐跟欢欢玩的时间长,由于家长忙,都是姐姐陪着欢欢玩椅子排排坐,嘴里也总是说“这给姐姐坐,这个妈妈坐,这给爸爸坐”。所以,欢欢初来幼儿园,离开了家庭,但是欢欢的这个习惯还是存在的。早上来园时,他不是很愿意入园,总是哭着要姐姐,但是进班后,他就会自己一张张的把椅子摆在窗边固定的位置,坐在那里,就不哭泣了。可以说,这些椅子给了欢欢起到了一个安定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欢欢习惯这个大家庭,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椅子”能帮助欢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片段描述2:安抚奶瓶早上来园,哭哭啼啼的样子,嘴里一个劲儿喊着“不要上幼儿园,不要上

3、幼儿园”。妈妈告诉我们今天一早起来被爸爸吵醒就开始心情不好,就叫着不要上幼儿园。从妈妈怀里抱过冰冰后只见他哭得厉害,嘴里喊着“奶瓶,奶瓶”,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奶瓶放进嘴巴里,哭声也随即马上停止。其实冰冰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然而借用奶瓶能很快稳定情绪,停止哭声后一会儿能自己取出奶瓶放好。可以说,宝宝的“奶瓶恋”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所以“恋奶瓶”又出现在生活中。 片段描述3:玩具不离手 宝宝刚上幼儿园,手里拿着“玩具”,背着书包,正打着眼睛坐在位置上不哭也不闹。但是,在我跟妈妈的谈话

4、中了解,宝宝喜欢一个人拿着玩具坐在那里,这也是爸爸妈妈工作忙的原因。妈妈说宝宝只要一哭,拿个玩具给他,他就能安静下来。所以,宝宝刚来幼儿园时,就拿着玩具。我们只要把她的玩具拿走,就马上哭。但是随着宝宝入园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也慢慢的教育宝宝玩具应在什么时间玩,宝宝也能够适应在幼儿园的生活,“玩具”对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起到了安定的作用。三、案例分析1、家庭教养方式的忽视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着特定的作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恋物”行为也不例外,和现代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及其祖辈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由爷爷奶奶带,宝宝的起居饮食几乎和父母没什

5、么直接的接触。而隔代的教养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离,宝宝一哭一闹就马上给予满足,特别是当发现某件物品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时,就会为了省心,很自然的把这件物品再次塞给孩子,以起到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就如:片段描述里的“玩具不理手”,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只要孩子哭,只要随手一件玩具,都能使幼儿暂时的安静。所以宝宝刚上幼儿园时,手里抱着玩具,只要玩具一离手,宝宝会没有安全感。其实,孩子的这种“恋物”的情结是由爸爸妈妈不关注幼儿,忽视了幼儿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希望孩子暂时得到满足,并趋于平静,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在情感和行为上依恋的错位,形成对物品的依赖,替代了亲子间的关系和交流。2、分离焦虑的诱导、促使分

6、离焦虑是新入园的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孩子身处陌生的环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恐惧。此时,孩子就往往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就如:片段描述里的“安抚奶瓶”,因为幼儿初来幼儿园,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产生了恐惧,这个安抚奶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四、“恋物”行为的发展趋向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在一定阶段,幼儿的这种“恋物”行为能帮助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形成一种安全依恋,有助于孩子获取身体和情感上的满足。但长期这样,则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还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

7、物。儿时的“恋物”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会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发展。五、如何解决“恋物”行为1、注意家园配合,实行家园一致。首先,我们注重与孩子家庭进行沟通。请家长们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让宝宝独自抱“恋物”入睡,使孩子渐渐减少对物品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最后,建立家园一致性,在幼儿园逐步矫正的同时,请家长们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避免孩子“恋物”行为的反复性。2、“忽视”恋物行为,转移注意 “忽视”指的是教师或成人在动作、言语等行为上对孩子关注程度的适当减弱,其表现为注重引导,不加以刻意的分离,不再时时刻刻

8、的要求孩子放弃,对“恋物”视之而不见,“忽视”它的存在。在针对欢欢小朋友这种 “恋物”现象,我们慢慢的在学习过程中安抚他,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坐,纠正他的这种习惯,让他更快的融入集体生活。3、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矫正 宝宝的依恋期处在2到3岁间,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恋物”的发展会造成今后的生活困难,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采取逐步的矫正措施,我们慢慢的要求孩子远离“恋物”。随着宝宝对入园新环境的适应,对“分离焦虑”的淡化,我们更多的帮助幼儿参加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帮助宝宝们进行同伴间的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恋物情结”。四、引发的反思通过上述案例,我们知道,不论是幼儿有意或无意表现出这些偏异行为,老师及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改善这些行为,要有效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关注能帮助幼儿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成长。我们也针对幼儿天真纯洁的心理,但也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的特点等,我们更应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强调“身心并重”。 而如案例中的“恋物”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纠正的,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帮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教育下慢慢的纠正他们的“恋物”情结。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