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1119199 上传时间:2017-05-2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 及青龙山 $%&$% 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梁金龙! 孙晓明!, #! !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 0*1,2*+-!, #! !,0/ $*!,34&% 56*!,7&( 8*1+!1+9 $%&( :646+-!;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室,广州 !=?=! #$%&(#) *+ ,%&- ./0#)/#1,.2) 3%4.#) 5)06#&107,82%)9:-*2 ,;-0)%#! *&%*&7 *+ ?1*$# 8#*/-&*)*97 %)A

2、 8#*/-#(01&7,82%)9:-*2 ?)102# *+ 8#*/-#(01&7,;-0)#1# B/%A#(7 *+ ./0#)/#1,82%)9:-*2 !=?=,;-0)%#=?4=4!= 收稿, #=?4=?4#= 改回 A()*+, -(,.+ /0,/. (,12*) 3,4*+, 5 *+6 ()*+, 7$8 9:;8 ?2=)ABCD E =F)6B=A )+ $%&$% =B*CF2)? C?GAEC !2)+=A= !+B)+=+B*H ?)=+B)E)? #C)HH)+,(!#)%CI=?B *+6 5)+,H+,A2*+ *C=*:J+ )+6)?*BC E

3、F*CB)*H =HB)+, 6.C)+,?+B)+=+B*H AH*K =L2.*B)+8 !#$ %&#()(*+$ ,+-+$, 99 (M) : NOPQ RNOQPJKABC*?BBC*9,D6 *E ,+6 ,F DG6 H1D6IJK61I*+- L*+6I1ME HG*NG N1+ O66C ED1KM6 9PI*+- C61O PMDI1JG*-G CI6EEPI6( /4Q)L6D1L,ICG*EL; %DE N,LC,E*D*,+1M R1I*1D*,+ N1+ K6 PE69 1E *+9*N1D,IE ,F L6D1L,ICG*N N,+9*D*,+E 1+9 CI,

4、N6EE,K6N1PE6 ,F *DE H*96 I1+-6,F ED1KM6 N,+9*D*,+E ,F D6LC6I1DPI6 1+9 CI6EEPI6; %+ DG*E EDP9S,L1T,I 1+9 DI1N6 6M6L6+DE ,F 6C*9,D6E *+ 6NM,-*D6,C1I1-+6*EE 1+9,IDG,-+6*EE FI,L UU.V 1+9 8*+-M,+-EG1+ *+ .PMP /4Q D6II1+N6 1I6 96D6IL*+69 KS 6M6NDI,+*N L*NI,CI,K6 1+9 $&J%UQ2.,1+9 DG6I6EPMDE *+9*N1D6 DG1D D

5、G6 6C*9,D6E C,EE6EE LPMD*CM6 -6+6E*E; 7G6S H6I6 F,IL69 9PI*+- K,DG CI,-I196 1+9 I6DI,-I196 ED1-6E 1+9 N1+ K69*R*969 *+D, L1+S -6+6I1D*,+E; 7G6 R1I*1D*,+ ,F L1T,I 6M6L6+DE N1+ K6 96+,D69 KS 0W6(0W6X W6Y Z (&MY ZZ UIY ZZ W6Y ZZ 2+Y Z) )HG*NG *E DG6 FP+ND*,+ ,F L6D1L,ICG*N N,+9*D*,+E(Q,7,F,#); 7G6 0W6N

6、G1+-6 FI,L G*-G *+ DG6 N,I6 D, M,H *+ DG6 L1I-*+ ,FC,ICGSI,KM1ED*N 6C*9,D6E HG*NG F,IL69 9PI*+- CI,-I196 ED1-6,KPD DG6 6C*9,D6E F,IL69 9PI*+- I6DI,-I196 ED1-6 TPED ,+ DG6 N,+DI1IS; 7G6N,+N6+DI1D*,+ ,F $%$B(M1I-6 *,+ M*DG,CG*M6 6M6L6+DE)EPNG 1E !BB,.I,1,K,7G 1+9 QK NG1+-6 FI,L G*-G *+ DG6 N,I6 D, M,H

7、 *+DG6 L1I-*+ 9PI*+- DG6 I6DI,-I196 ED1-6; UG,+9I*D6J+,IL1M*69 BB C1DD6I+E ,F 1MM1+*D6E, HG*NG H6I6 I6DI,-I1969 *+D, 6C*9,D6E *+ L1I-*+*+ C1I1-+6*EE,R1IS FI,L $BBJ6+I*NG69 DSC6 *+ DG6 N,I6 D, _P*D6 FM1D ,+6 *+ DG6 L1I-*+; 7G6 96CM6D*,+ ,F $%$B *+ DG6 6C*9,D6EE L1I-*+L1S +,D I6EPMD FI,L L6D1L,ICG*N H

8、1D6I I,NO *+D6I1ND*,+ 9PI*+- L6D1L,ICG*EL,KPD CI,K1KMS 1DDI*KPD6 D, C1ID*1M L6MD*+- 9PI*+-I6DI,-I196 ED1-6; 4*-G BB 1+9 .I N,+D6+DE 1+9 H*96 ED1KM6 N,+9*D*,+E L1O6 6C*9,D6 1 EP*D1KM6 N1II*6I ,F DI1N6 6M6L6+DE EPNG 1E BB1+9 .I D, DG6 966C NIPED ,I L1+DM6 9PI*+- EPK9PND*,+;S=D TC6A BC*9,D6,21T,I 1+9 D

9、I1N6 6M6L6+DE,4QJ/4Q L6D1L,ICG*N I,NOE,Q1ID*1M L6MD*+-,UU.V摘 要 绿帘石是一种能在 /4Q 变质峰值期稳定存在的含水矿物。由于其稳定的温J压条件十分宽广, 其成分的变化可指示变质过程及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UU.V) 岩芯及青龙山榴辉岩和正、 副片麻岩中绿帘石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绿帘石有多种成因, 在俯冲进变质和折返退变质过程中都有绿帘石形成, 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出多个形成世代。绿帘石中主量元素的变化集中体现在 0W6(0W6X W6Y Z (&MY ZZ UIY ZZ W6Y ZZ 2+Y Z) ) 的变

10、异, 0W6值是变质条件 (温度、 压力、 氧逸度) 的函数。0W6在绿帘石斑晶的核部到边缘由大到小是进变质作用的标志, 退变质过程形成的绿帘石则相反。在退变质过程中绿帘石斑晶边缘的 !BB 及 .I、 1、 QK 等大离子半径元素比核部有降低的趋势;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核部大都包含褐帘石残余, 褐帘石退变为绿帘石时 !BB 急剧减少, 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也由 $BB 富集型逐渐过渡为 $BB 和 4BB!=J=) J!bJB/% C#&*90/% .0)0/% 岩石学报!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Yaa!#) 、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室合作基金 ((%(%E,J=

11、Y 项目 (,;#=YU!Y!? 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BJL1*M:I*NG1I9MTMc E*+1; N,L通讯作者:孙晓明,BJL1*M:66EEdLc L1*M; ESEP; 69P; N+无明显分异的平坦型。这些微量元素的特征不可能起源于变质流体! 矿物间的水! 岩反应,而极有可能是板块折返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绿帘石还是 #、 $% 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循环至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合适的载体矿物。关键词& & 绿帘石;主量和微量元素;()*( 变质岩;部分熔融;+$,中图法分类号& & (-./0 1-2;(-1-;(-/0 34/5& 引言绿帘石族矿物是板块俯冲)

12、折返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见证矿物。一方面, 绿帘石族矿物是含水矿物, 通过它可以对板块演化过程中的流体活动进行追踪研究;另一方面, 与板块俯冲过程伴生的从绿片岩相到蓝片岩相, 绿帘)角闪岩相,一直到榴辉岩相的递进变质作用中, 以及折返过程中与上述次序相反的退变质作用中的每个变质阶段,都可有绿帘石存在。十分宽泛的 6)( 稳定条件, 使绿帘石成为研究整个板块演化过程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矿物。在苏鲁 *( 变质带,绿帘石大量出现在新鲜榴辉岩、 退变榴辉岩和正、 副片麻岩中0 不少学者对含绿帘石的角闪岩和退变榴辉岩进行了岩石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并对榴辉岩退变阶段的温)压条件及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 (

13、游振东等,7887; 杨天南等, 7883;9:; ! #$0 ,7883;?;ABC ! #$0 ,7884;9:;= 9 ? ! #$0 , 788-;DAE ! #$0 , 7882; 翟伟等, 7882) ,然而, 对其中绿帘石的成因、 形成阶段、 板块俯冲)折返过程主、微量成份变化规律及指示意义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尤其是绿帘石的稀土元素 (#) 和 $% 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尚不多见。为此, 本文选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 主孔岩芯和江苏东海青龙山 ()*( 变质岩中的绿帘石为研究对象,在仔细的镜下观察的基础上, 采用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对不同岩石类型及形成阶段的绿帘石主、 微量

14、元素进行了原位分析, 以期弄清变质过程绿帘石的成份演化特点, 进一步阐明其对板块俯冲)折返过程的指示意义。7& 样品及测试方法70 5& 样品及其绿帘石镜下特征本文研究样品包括 4 种不同的岩性:(5) 东海青龙山北坡含绿帘石斑晶的榴辉岩0 镜下观察显示这些榴辉岩十分新鲜, 主要由石榴石 F 绿辉石 F 金红石F 蓝晶石 F 绿帘石 F 黝帘石 F 多硅白云母 F 磷灰石等组成,绿帘石斑晶呈自形柱状, 大者长达 58GG, 一般 3 H 58GG, 其中含有石榴石、 绿辉石、 金红石和石英等大量矿物包裹体, 并经常见到柯石英假象 (图 5)I、 J) , 故推测是 *( 变质峰期的产物。其中绿

15、帘石大量发育双晶,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呈环带结构, 显示绿帘石的成分呈环带变化;(7)+$, 主孔中的退变榴辉岩。采自 +$, 1.5G 和58/7G 深处, 镜下可见其中绿帘石有三种类型: (;) 在轻微退变的榴辉岩中, 与石榴石和绿辉石呈相平衡关系, 形态不规则, 推测是 *( 变质峰期形成; (K) 在强退变榴辉岩中由石榴石退变而来, 局部尚保留石榴石残余 (图 5),) ; (L) 在强退变榴辉岩中, 多出现在褐帘石斑晶的边部, 由褐帘石退变而来 (图 5)M) ;(3)+$, 主孔中的副片麻岩, 采自 +$, 578-G、 72/5G和 7157G 深处, 主要组成矿物为正长石 F 斜

16、长石 F 石英 F 黑云母 F 绿帘石 F 角闪石, 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大都发育成分环带, 核部往往保留褐帘石残余, 往外为褐帘石退变而来的两个世代的绿帘石 (图 5)#) ;(4)+$, 主孔中的正片麻岩, 采自 7/5/G 深处0 正片麻岩主要由正长石 F 石英 F 少量绿帘石 F 黑云母组成, 绿帘石为形态不规则的斑晶 (图 5)) 。70 7& 分析方法微量元素分析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I=ANO.-88; 型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DI)P+(?$) 上完成。该仪器配备德国 ?AL%CD;B 公司生产的513G I%Q 准分子 (ORLAO%) 激光器 MO

17、CD;B788? 剥蚀系统。本测试采用激光束斑为 48!G, 剥蚀深度为 78 H 48!G, 激光脉冲为 58S, 能量为 34 H 48GT, O 气为载气。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人工合成硅酸盐玻璃标准参考物质UP$6258 做外标, 绿帘石中 +;V 电子探针含量为内标, 数据处理采用系统配备的 MDP66# 程序。有关仪器详细情况和分析流程参见柳小明等 (7887) 。主量元素分析在中山大学测试中心的电子探针 (TWI)/88) 上完成, 加速电压5-XY, 束流7 Z58)/, 束斑58!G, 标样:$AV7、 U;7V 为 硬 玉;IN7V3、 +;V、 ?V 为 铁 铝

18、榴 石;QO7V3为铬铁矿;?=V 为透辉石;7V 为钾长石;+%7V3为镁铝榴石;6AV7为钛闪石。3& 分析结果30 5& 主量元素成分绿帘石主量元素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 5。表 5 可见, 新鲜榴辉岩、 退变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绿帘石的主要成分 +;V、 IN7V3和 QO7V!3(全铁) 从颗粒中间到边部有规律地变化。青龙山榴辉岩的绿帘石斑晶中 WQO( WQO QO3 F!(IN3 FF +%3 FF QO3 FF ?3 F) ) 核部和边缘分别为 80 717 H80 387和 80 747 H80 722, 呈现逐渐变小的变化趋势 (图 7)I) ,在背散射电子像上可以发现斑晶内

19、部包含许多衬度更亮的区域, 与衬度较暗的斑晶之间界限截然, 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部分是 QO 含量更高的绿帘石包裹体 (图 5)+) , 其 WQO24/5%&# !()$)*+&# ,+-+&#& 岩石学报7882, 77 (.)图 ! #$% 和青龙山榴辉岩、 正、 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梁金龙等:#$% 及青龙山 )*+,)* 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 #青龙山榴辉岩中的绿帘石斑晶, 内含石榴石、 绿辉石、 金红石及柯石英假象 (周围发育放射状裂纹)(正交偏光) ;$#绿帘石斑晶中的绿帘石包裹体 (亮白色) , 比斑晶早一期的绿帘石 (背散射电子像) ;%#强退

20、变榴辉岩中石榴石大部分退变为绿帘石, 边缘保留石榴石残余 (单偏光) ;&#斜长角闪岩中褐帘石退变为绿帘石, 核部为褐帘石残余, 往外是两个世代的绿帘石 (正交偏光) ;#青龙山含绿帘石斑晶的石英脉;(#强退变榴辉岩中的褐帘石边缘退变为绿帘石 (正交偏光) ;)#花岗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斑晶 (单偏光) ;&*!#&*#第一期到第六期绿帘石, !+,#褐帘石, (-.#石榴石, /0*#绿帘石, 12.#金红石, $34#56#柯石英假象, 7.8#石英, !0*#角闪石, 5+#斜长石。9:; 3.309?-3:-*6 3A 4*9B3.46 9, 4?+3:9.4,*-:,4966 ,B 3-

21、.3:,4966 A-30 $C% ,B 79,:+3,:6,表 = $C% 和青龙山 )5#D)5 变质岩中绿帘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E)FG+4 , )5#D)5 04.03-*9? -3?I6 (E)样品编号JKLKMJLJNJLJOK取样地点青龙山青龙山青龙山岩= 性含绿帘石斑晶榴辉岩含绿帘石斑晶榴辉岩含绿帘石斑晶榴辉岩测点位置-?-9 (&*) 9 (&*) 9 (&*)-0?-0?0-PO/J;JOJ;JJOJ;JJJJ;JOJ;JJOJ;JJ;JOJ; JQJ; JQJ; JOQJ; JOLJ; JJLJ; JORJ; JKKJ; JJJ$-O/KJ;JJJJ;JSJ;JKJ;J

22、OMJ;JSNJ;JLMJ;JJOJ; JJMJ; JKJ; JKJJ; JQJ; JOJ; JJQJ; JJMJ; JJKTO/J;JJJJ;JJJJ;JJLJ;JJJJ;JKJ;JJ;JJLJ; JJJJ; JJJ; JJJJ; JJJJ; JJJJ; JJOJ; JJJJ; JJJU:/J;ORRJ;OQSJ;KLLJ;JJJ;JJJJ;JOQJ;OLNJ; KNKJ; LKQJ; SSJ; OORJ; KKJ; SKNJ; KMJ; OLOU,/J;JOMJ;JSMJ;JKRJ;JLKJ;JQRJ;OSJ;JKNJ; JKLJ; JOJ; JLJJ; JLNJ; JROJ; JONJ;

23、 JOKJ; JKL$/OO;KRK O;NQN OO;LOJ OO;MSM OK;JSR OK;OJ OO;JS O; NKJ OJ; LNS O; NNQ OO; LNO OO; RO O; RNQ OO; OQL OO; NNO!+O/KOM;K OL;NSL OM;MK OJ;KNS OJ;Q OJ;LR OR;SSR OL; QOM OL; RN OR; RKM OM; LNS OM; MRR OL; MKO OM; LM OM; SQN4O/K!Q;OJJ;RRQ;KLOL;ROJ R;KJS L;KRNQ;LQKJ; N J; QMLQ; LQLN; NSN; NQK; RSN;

24、 RORQ; JMF9/OJ;JKJ;JSRJ;JKNJ;JJSJ;JRJ;JSLJ;JQSJ; JSSJ; JLMJ; JSRJ; JRMJ; JLSJ; JMJJ; JMQJ; JSC9/OKN;JQR KM;MNM KM;QOL KM;KJS KM;SOL KM;SLS KM;RM KM; MLQ KM; KMR KN; JLL KN; LKL KN; SSS KM; RQ KN; OOQ KN; RRF3.+QM;KJM QR;LQS QM;SM QR;LO QM;NR QR;MNJ QR;RJ QR; NL QS; ML QR; MSL QM; QJ QM; M QR; MMR QM

25、; NJ QM; NQSV4!J;OLOJ;OQOJ;OLRJ;SKKJ;SSLJ;SORJ;ORRJ; OQSJ; KJKJ; ORSJ; OSOJ; OSOJ; KJOJ; OKNJ; OSM样品号JSKSJKLMSJSKONJSKKOJSKSNJKLNJ取样地点JNO0QM0ORN0OQO0岩= 性弱退变榴辉岩强退变榴辉岩云母片岩副片麻岩副片麻岩副片麻岩测点位置?0-?-?-?-0?-?PO/J; JJLJ;JRJ;JJJJ;JJOJ;JRKJ;JJKJ;JONJ; JJOJ; JOMJ; JJJJ; JJJJ; JQJ; JJJJ; JJ$-O/KJ; JJMJ;JOQJ;JJJJ;J

26、KJ;JJ;JJJJ;JKJ; JJQJ; JJJJ; JJJJ; JJJJ; JJJJ; JKJ; JKTO/J; JJOJ;JJJ;JJJJ;JJJJ;JNJ;JRJ;JJRJ; JJJJ; JJJJ; JJJJ; JJNJ; JJJJ; JJNJ; JJJU:/J; OQJ;KJRJ;KJRJ;KSLJ;OJJ;JOJ;JMQJ; JOJJ; JSJJ; JSJ; JKKJ; JMQJ; JONJ; JSQU,/J; JJJ;JLJ;JNJ;JOSJ;JSJ;MLJ;SNJ; OMQJ; LKJ; RNKJ; OQJ; JQLJ; OSRJ; KK$/OK; MLMOO;NKKOO;OQ

27、QOO;OLROO;QRQOK;JRQOK;RKOK; JQMOO; RNRO; QRNOO; OQKN; MLROO; QROK; OQJ!+O/KOR; KJNOL;QSQOL;JNNON;QKQKJ;KROL;NRMOM;NJOL; JNMON; SNNOO; QLJOS; QJQOR; NMQOL; RROM; RR4/!N; MMLQ;OKLQ;RLR;SJL;OJKJ;OLMN;ORR; KJNN; JMMK; K; OKL; QQRJ; MNSQ; JKMF9/OJ; JLRJ;JJQJ;JRJJ;RLJ;JJ;JQNJ;QLJ; MKJ; LJJ; JLNJ; JQKJ; JR

28、J; JQOJ; RLC9/OKN; JLKM;QMRKM;LKSKN;KOMKN;NRLKN;JRKN;LOQKM; NQQKN; RRQKM; SMSKM; NSNKR; OROKN; JNOKN; OQLF3.+QM; OKLQR;SJLQS;QLRQR;SMOQM;NKKQM;LLNQN;OKMQM; NMSQN; OQJQR; ONMQR; MJRNN; QOQM; NKJQN; RJNV4J; OLJJ;OROJ;OMNJ;NJ;SRJ;ONKJ;OONJ; KJNJ; OOJJ; KLMJ; KJNJ; NOJ; OQSJ; OSR= =!-#边部;0#幔部;?#核部;9 (&*

29、) #绿帘石包裹体;!V4W 4O/!KX (!+O/KY $-O/KY 4O/!KY U,/)NSN!#$ %&#()(*+$ ,+-+$= 岩石学报OJJR, OO (M)图 ! #$% 和青龙山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绿帘石 &(环带结构)*+ ! &(,-./0)-. -1 (2)3-0(4 ). (56-*)0( /.3 2/7/*.()44 17-8 #$% /.3 9).*6-.*4:/.图 ; #$% 和青龙山绿帘石内部 (!=;#/= 含量变化趋势)*+ ; ?/7)/0)-. -1 (!=;#/= 5-.0(.0 ). #$% /.39).*6-.*4:/. (2)3-0(4+

30、A!B C+ AAD, 是比斑晶结晶更早的一期绿帘石。!) ;斑晶核部 &(较高的部分 (E2) ;斑晶边缘 &(较低的部分 (E2#) 。#$% 主孔中的退变榴辉岩和斜长角闪岩中绿帘石的成份环带结构表现出与青龙山榴辉岩中绿帘石相反的变化特征:&(由核部到边缘依次增高 (图 !F) ,F) , 由此可划分出 ; 个形成期次:退变榴辉岩中的绿帘石 (E2$) ;副片麻岩中残余褐帘石外 &(较低的部分 (E2%) ;边缘 &(较高部分 (E2&) ;正片麻岩中绿帘石斑晶偶尔出现, 形态不规则, 成分较均匀。;G ! 稀土元素 (HEE)绿帘石族矿物中 位为 #/! I占据, 分为九次配位的 J和十

31、次配位的 ! 位。#/! I可以为 KH; I( I ; 价的 HEE) 替代, 成为俯冲带中的主要携带 HEE 元素的矿物之一。本次研究的榴辉岩、 正、 副片麻岩中绿帘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见表 !。可以看出, 榴辉岩中绿帘石的 HEE 元素含量很不均匀, 稀土元素总量 (HEE) 为 L+ A! C ;JML+ A! N JOB。绿帘石颗粒核部的 HEE 都大于边缘部位 (图 A) 。榴辉岩中绿帘石的 HEE 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如图D幔部边部的 PHEER QHEE 分别为!+ B;、 ;+ LM、 !+ AD (图 DF) , 变化趋势与退变榴辉岩中情形相似。退变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的褐帘石中

32、 HEE 元素高度LATJ梁金龙等:#$% 及青龙山 QVWQV 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表 ! #$% 和青龙山 &()& 变质岩中绿帘石稀土元素 (*+) 含量 ( ,-./0)12345 ! *+ 67897:; 59;?778 #$% 2=? A;=B47=B:C2= &()& 852879C;6 76D: ( ,-./0)样品编号.EFEG.EFGH.HE-H.HEE0.F.HE.HEE!.HEHF采样位置青龙山IG-8-.J!8!G-.8E.FH8!0J-8!J-J8岩性榴辉岩强退变榴辉退变榴辉岩强退变榴辉岩强退变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测点位置!666666

33、(K4=)6 (K4=)6L2-HFMIJFGMIF!F0MG!-M!GFGFM.!.M.FF-MGG.M.-G!H.-EMJH -FIM!0 EGIEFMJF -.EMG-HM0I-M-G!-M00#5!JEMHJ-.0MGHHFFM0-!-M!H-JEMH-.M!J0FM0I.M.EGH0JGIM-F.!MF- FFHG0MG0 !0MGE-FMHGFM!0EMI!EHMFG-EM.JFFMF!FM!-FJMHH.M!.J-M.J.M.-EHJ0HMGIJ!MHHH0!-M.J!HMH0!M.J-M-EE.M0.0N?-HIM.HFJM-!E0MF-M-FG.0M!MI0GM0-.M.JJ

34、-G-J.MI- H00M.0 -E.!.M-E -.GM0IJM!I0M0E$8E.MH!-!M0EHEMH!-MFI-IFM.HJM-JGMHE.M-!.JGM!0-FGMGE -.GGM.HE-MG!MIEHME0-MEJ+O-!M.-FM00-EMJH0MJ-J.M.-FMEEM.G.MFFH00MJFGMEH-J0MFJ-0M!E-M0F.M0FF.M!00P?!EME-!M!J!FMJG-!MJG-0EMJE!JMF-!.M0.MF-F!.M0-!HM-EEJ0MEJEHMGHEMFE!MHH!MHH13EM-E-MI-I!MEE-M.JE!-MG0GMEJFM.G.M-!0!HM

35、!J-EMHE!M0F0MFI.M00FEM-!.MJ-0%Q-HM!IMIIJM-!EM-0GJMEEF.M-E-M-H-M!FH-ME-HEM-!-.M.HEIM.IEMGF!GMEIM0&7-MIH-M0E-M-I-.MEGFGMHE-MH-0M0E.ME.F!MGIHMFE-MEJM!G.MGH-GME0HMEE+EM!EM-E-MIE.MGJFGMJHE.M!E-0MHJ-MEGEMGFFMI-0M.J!.ME!M-!0ME0!-M!-18.M!.M!J.M-J!.M.FHJ.MHIFHM-E!M!.MEE-.M-E0.MHE-M!JE!MHG.ME0FM-GHM0JR3.MGG!-

36、M.G.MJH0.ME.J-MF!E!MH!-FMEGEMIF.MGE-M0-FMI0-FM-J!M0EH-M0JHFMG-LO.M.G-G.M.JE0.M-.-E.M.EIG.M.IEHM-I!M.0.MGF.M.EJ.M-00.M0.J-MJF-.MF0F0ME0GM0!*+G.!ME0!JHMF0 -.!M-GF.FMI0E-GIMH!-JFMEG-!0M!IMH!I0.J0MEH -0-JM0H -!JG-MGH 0EIM.FHIMH0-EJMIG-.GM!H!L*+0FFMF.!FHM-J-.0-M0.HJGM!J!JIJM-!-0MII!0M0F.MJEIFHI!MG. -H!FM

37、EH -!E-GMHH F-.MFHEFM-IM-J-.MJE!&*+H0MJ0E.MEJH.MFG-JM0J!J-ME.-0JMEJIIMFGJMFIFIEM0H-IEME.FFHME.-!JMF-HMEF-IMGII0MH-L*+S &*+-EMIIJMEG!0M-G!0M.I-.ME.M-.M!G.M-.-0.MJ0GMEG!.!M0EEMIG!MHF.M-0.M-+O-MEJ-MEI-M!0-M!F-MEG-M.0.MG0-HM!-MEG-M!F.MJJ-MHI-MFG.ME.MHH#5.MIE.MI-.MJI.MIE.MI!.M0!.MI0!M0!-M.!-M.E.MIJ-M.F-M

38、-0-M.G.MI! !6(核部;(边部;6 (K4=) (核部退变残余的褐帘石。图 H #$% 和青龙山绿帘石内部大离子半径元素含量变化趋势T;BM H 1C5 U2;2 LVL+ (42B5 ;7=: 4;C79C;45 54585=:)67=5= ;= #$% 2=? A;=B47=B:C2= 59;?75富集, !*+ 分别达到 I0.J0M EH ,-./0和 -!JG-M GH , -./0,且轻稀土的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L*+S &*+ 分别为-0.M J0 和 !.!M 0E。岩相学观察表明, 褐帘石形成于 )& 变质作用峰值期稍后, 退变榴辉岩和角闪岩中大部被绿帘石取代 (

39、图 -(+、 P) 。可见, 褐帘石是榴辉岩相向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矿物。退变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的褐帘石的 *+ 元素含量与配分模式相似, 都表现 L*+ 高度富集的特点 (图 F#) 。同时, +O、 #5 特点都表现出相似性, 反映了副片麻岩继承于榴辉岩。正片麻岩中的绿帘石的配分模式则完全不同于榴辉岩和副片麻岩:&*+ 富集而 L*+ 亏损,L*+S &*+ 为.M - W.M -0, +O 负异常, +O 为 .M E. W .M HH (图 F%) , 显示了它与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绿帘石不同的成因和物质来源。EM E 微量元素与 1*E X一样, $! X由于取代 K!

40、 位 #2! X的位置, 可成为绿帘石中高含量的微量元素。$! X离子半径 (-M E0Y) 比#2! X(-M !EY) 稍大, 电价相同, 易于替代 #2! X占据十次配位和尺寸稍大的 K! 位。由于绿帘石是 )& 变质作用峰值期能稳定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含水矿物之一, 因此, 绿帘石成为携带水和大离子半径元素 (*+E X、$! X、 #2! X等) 进入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载体矿物。#$% 和青龙山榴辉岩中绿帘石 $含量为 (EJFM -J W-G.!M !G),-./0, 分布不均匀;副片麻岩中 $ 含量为 (-!0JM GH W J.IJM HH), -./0;正片麻岩中为(FHFM JH

41、 WFJ0M I!),-./0。绿帘石颗粒核部 $ 的含量一般高于边缘位置 (表 E、 图 H) , 显示在退变质过程中, $ 含量降.FJ-!#$ %&#()(*+$ ,+-+$ 岩石学报!.0, ! (G)图 ! #$% 和青龙山 &()& 变质岩中绿帘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榴辉岩绿帘石 ,- 配分模式;. 褐帘石(绿帘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的变化; # 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褐帘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正片麻岩中绿帘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用球粒陨石进行标准化, 数据来自 /01234 ! #$* , 567!*89:* ! #;3?(?4?C 9 &()& 43EFC D43 #$

42、% 0= G9:23:C;0*表 H #$% 和青龙山 & I )& 变质岩中绿帘石微量元素组成 ( J5KIL)/0M2? H /40E? ?2?C E3?C 3D ?B9=3?C 9034B;9E 43EFC D43 #$% 0= G9:23:C;0 ( J5KIL)样品编号KH!HNKH!NOKOH5OKOHHLK!KOHKOHHPKOHO!采样位置青龙山6N55K7PPN5KHK!OPL75P757岩 性榴辉岩强退变榴辉岩榴辉岩(退)强退变榴辉岩强退变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测点位置E4E4EE4EE(+2)4E(+2)44E4Q9K*KNK*KH5*PHK*5LK*5LK*6O!*K7

43、K* 555* 76K* PKH* NKK* !K* K!K* K7K* KOHLK*O6 HO5*NH O5H*L6 HOK*5! ONN*K6 666*!L PN6*7N!L* 5!PN5* KP HO5* NL6!* ON5NK* P6L!* 55H6* 7HHL* KK$EPP*POPO*KO5*6K5L*LL57*HL5P6*N567*LHOO* NP5P* KKPH* OLPL* HPH!* KPLK* 5NLH* L5ON* HN/9HL!*P! OPK*O6 PNH*7L !HL*P7 HKN*KN PHNP*7!5!N* 7P 7HO* NP !PK* NL LK5* 6N

44、NPH* KH 7OL* 5K !KO* H! HHN* P! H5P* OLRHPO*7L H7L*K5 P!P*K! !57*6P PH6*KO 57!*L6 PO5*PP P7P* N6 H56* K6 HHK* L!O!* L6NH* !O56H* NH 5NL* H! 5NH* NL#45HK*KP7K*O!NO*OO6P*H!5KK*HL7K*LP5O!*67N!* OO!H* K5!L* OL!* OK!* 567* KLN* 7PN* P!#3H*7KH*O!5*7PP*O7H*!H5*PH!*PKK* HNP!* 6L5* H76* POK* 6HK* P6K* 5OK* 5

45、KS9P*6!5*6O5*O75*5!O*HOK*OHH*KNK* O7PH* !6K* H55* K5K* 57K* 5NK* POK* PKTPO*!LP5*5LN*NH5N*L7HH*HNN*LL5!*6!P* OO5OH* 665K* 7!5!K* NH5P* ON!* !66* K57* 6H,MK*57K*K5K*5LK*KLK*KNK*K!*H6K* KOK* KHK* KOK* 55K* KLK* KOK* K6L* L5$46OP!*55 ONKO*H5 55O6N*K! L6N5*77 5NKPP*PN N7K*HONK6*5KH7!*57 6PKK*6K 5KN57*O6

46、5NKHP*7N 7K67*OO 5PL7*NO !O!*7O!7L*6PUO7*HNOH*ON6*76HK*KK5N5*OP HK!*!5 5NO*P76* 67!6* PP55K* N5 PNH* 7K PO6* K5P5* LPPHH* OK 5NK* 77T4O*H!*!5*55L*L!H*HLHO*565!*!75!* !6P* K!L* !PH* 5O5K* HK5L* KL7* !N7* KL.0NO*N7LO*66LL*K!7*H65P5*HKHP*L!PK!*NP55* OHNP* NN5!* P6LLL* 7PL!* 55PN* KH5* 75N* !H&DK*PKK*P5

47、K*KOK*PPK*5HK*6!K*P6K* HHK* KNK* PNK* 5LK* OPK* !LK* L!K* !KMNL*7NLP*KNPHK*LO 5H7*! PO7*H! PNP*H! 5H7*KH5L* 6P!7P* OL OP6* NH NN6* PP OLO* 5K5L* 665P!* HP 5PK* PP/;!*KO5*LL5*5O!*N75P*K5K*KPK*5PK* KPPOPP* HNH* 7HO7NK* K7L* !OK* !OK* PKK* K5)K*7KK*!K*K!K*!PLK*7OK*5KK*5PK* KPO75* 67L* K5PKN* O6H* KOK*

48、7H5* H65* O7UO7*HNOH*ON6*76HK*KK5N5*OP HK!*!5 5NO*P76* 67!6* PP55K* N5 PNH* 7K PO6* K5P5* LPPHH* OK 5NK* 77 E(核部;4(边部;E(+2) (核部退变残余褐帘石5!75梁金龙等:#$% 及青龙山 &()& 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表 ! #$% 和青龙山绿帘石的成因分类及形成期次&()* ! &+* ,-.*/ 01 2*3*/4/ 35 2*3*,46 *.06+/ 01 #$% 35 7432)032/+3 *.450,*/成因类型形成阶段主要特征世代划分89:

49、 变质形成进变质;峰值期以包裹体形式存在, ? !A B? !CD.;!含柯石英假象的斑晶核部, ? EF B? A?D.;含柯石英假象的斑晶边部, ? E! B? EGD.;#石榴石退变形成折返退变质早期晶体边缘或局部保留石榴石残余D.;$褐帘石退变形成折返退变质晚期核部保留褐帘石残余, =*较低D.;%核部保留褐帘石残余, =*较高D.;&正片麻岩中绿帘石可能继承自正片麻岩原岩HIDD 亏损, 9IDD 富集,DJ 负异常低的变化趋势。另外,K (L ML BLEL A? NL?BO) 、 :( (LO FFB!O! L? N L?BO) 大都表现出与 &IA P和 $QE P大致相同的变

50、化趋势:颗粒核部含量高于边缘部位 (图 !) 。R、 #Q 在绿帘石中含量较高。榴辉岩中绿帘石的 R 为(LMC OF S CLM FE)N L?BO,高 于 副 片 麻 岩 ( (GA C! SLFA GA)NL?BO) 和正片麻岩中的绿帘石 ( (LGA GO SLGO AC)NL?BO) ;而 #Q 在榴辉岩、 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中绿帘石含量分别为 (CA ?L S L!C FM)N L?BO、(C LF S M ?O)N L?BO和(G EC SG ME)N L?BO。这表明榴辉岩和片麻岩原岩的来源深度可能不同, 前者可能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 而后者可能来源地壳。另外, R、 #Q 在

51、绿帘石内部的含量变化相似,即核部含量低而边缘含量高 (图 O) ,显然与上述大离子半径元素(IDDA P、$QE P、 KE P、 :(E P) 的变化趋势相反 (图 !) ,这可能意味着在榴辉岩向副片麻岩退变的减压折返过程中有部分熔融发生, 因为包含绿帘石族矿物、 多硅白云母和磷灰石等含水矿物的榴辉岩的形成环境应该是富水的环境, 这为减压过程的部分熔融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 在青龙山已发现有含绿帘石斑晶的石英脉 (图 L;=) 。图O R、 #Q 在 #$% 和青龙山绿帘石核部和边缘含量变化趋势=42 O &+* TQ4,403 01 R 35 #Q 603,*3, 1Q0U 60Q* ,0

52、UQ243 43#$% 35 7432)032/+3 *.450,*/! 讨论! L 绿帘石中的 =*绿帘石中的 =* (替代 VL、 VA 位 W)A P进入晶格的 =*A P)的含量是变质条件 (原岩成分、 温度、 压力、 氧逸度) 的函数(D3U4 V ! #$ , E?!) , 也就是说, 绿帘石中 =*的变化是变质条件的反映。青龙山榴辉岩绿帘石斑晶中的 =*呈核部高, 边缘低的环带结构, 而退变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绿帘石=*环带结构则恰好与此相反。XYZ4U ! #$ ,(LFGG, LFME)对日本四国 $3(2 高温;高压变质带中的绿帘石以及VQJ-U ! #$ ,(LFMM) 对

53、北加利福尼亚中 =Q364/63 变质带中的绿帘石的研究, 都发现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 绿帘石中 =*呈现由内而外降低的趋势;V,43/03 ! #$ ,(E?!) 发现进变质形成的绿帘石包裹体 ? EO, 而峰值期形成的绿帘石斑晶 ? LC B? LM;片麻岩和石英岩中的绿帘石则是核部低 (? LA) , 边缘高 (? AL) 。以上结果和结论都与本次测试结果完全一致。因此, 绿帘石中的 =*环带结构可作为变质阶段的划分标志:由核部到边缘, 如果=*由高到低变化是进变质作用特征;反之, 则是退变质作用的结果。据此, 将青龙山新鲜榴辉岩中的绿帘石划分为进变质形成的 D.;!、 D.;和 D.;

54、#三期;而将 #$% 中的退变榴辉岩和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划分为退变质形成的 D.;$、D.;%和 D.;&三期。这种划分与绿帘石的镜下观察特征相一致。众所周知, 由于折返过程中多期退变质作用的叠加,进变质作用的痕迹仅表现为 89: 峰期矿物 (石榴石、 绿辉石和金红石) 中含有角闪石、 绿泥石、 钠云母等含水矿物的现象(+32 ! #$ , E?C; 王汝成等, E?C; 王硕等, E?O) , 青龙山榴辉岩基本未遭受退变质影响, 因而保留了进变质作用的信息。V,43/03 ! #$ ,(E?!) 将东海青龙山榴辉岩中的绿帘石划分为四期:D.;!:石榴石或绿帘石斑晶中的绿帘石包裹体;D.;:含

55、有柯石英假象的绿帘石斑晶;D.;#: 与蠕虫状石英共生, 不包含柯石英假象的绿帘石斑晶;D.;$, 广泛角闪岩化的榴辉岩中高 =*的绿帘石晶体的边缘。本文在仔细ECML%&# !()$)*+&# ,+-+&# 岩石学报E?O, EE (G)表 ! #$% 和青龙山榴辉岩组成矿物中 $&、 ( 平均含量 ( )*+,-)./012 ! 342&/52 6789289: 7; $& /8;7&?85 ?82&/1: 8 2617592:矿物!(A (*!)3A (*B)C&9 (*D)E?A (F+)GH2 (I+)J9 (*!)318 (I)$&DF+KLDMIK-BLDK+LI-KL FK*D

56、*L -DIL *I*F*-L BK!(K-FL+B*M*DLDBFKLKBML -BML I*+MMDKL +M !矿物名称后括弧内的数字为测点总数, 元素含量为各自测点数的平均值; 表示含量在测限以下; (A绿帘石; 3A磷灰石; C&9石榴石;E?A绿辉石;GH2多硅白云母;J9金红石;318褐帘石的岩相学观察和系统的主、 微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 将东海地区 NOG 变质的榴辉岩、 正、 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进一步划分为四种成因类型, 两个形成阶段和六个形成世代 (表 M) 。ML I 板块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大别苏鲁 NOG 变质地体在折返过程中是否发生部分熔融是许多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57、钟增球等 (*KKK) 认为大别山地区面理化或退变质榴辉岩中穿插的花岗质细脉显示了部分熔融的迹象;游振东等 (I+M、 I+!) 认为苏鲁地体中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是折返过程部分熔融的产物;贾望鲁等(I+F) 从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演化的角度提出大别苏鲁地体的榴辉岩是板块俯冲进变质过程中岛弧玄武岩脱水部分熔融的产物;P/11: ! #$L ,(I+!) 从野外露头观察、 地质年代学和 $& 同位素等角度论证了苏鲁地体存在 NOG 同变质部分熔融和峰值期后部分熔融的存在, 并指出富含钾长石的花岗质岩墙是部分熔融的证据。然而, 该地区究竟有无部分熔融发生?若有, 发生在变质作用的哪个阶段?仍是一个有争议

58、的问题。前文可知: *L #$% 和青龙山榴辉岩中的绿帘石 (元素配分模式大多为 Q( 富集型, Q(R O( S BL FD TI-L *D, 而在强退变的榴辉岩样品中却出现 Q( 亏损而O( 富集的模式; IL 榴辉岩和副片麻岩的绿帘石中 !(普遍表现为核部高而边缘低的变化趋势 (图 M3) , 且副片麻岩中从核部的褐帘石残余到外部多个世代的绿帘石其 !(大幅度降低, 其 ( 配分模式也由 Q( 高度富集逐渐过渡到 Q( 和 O( 无明显分异的平缓模式 (图 !U) ;FL $&、U/、 G0 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含量变化趋势与 ( 相同,其核部含量高于边缘 (图 MU、 #、 %) , 而

59、V、 #& 等相容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图 -) 。上述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折返退变质过程中包括 ( 在内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大量被排出绿帘石晶格,Q( 被排出的程度明显高于 O(, 这正是部分熔融导致的元素迁移特点。显然, ( 在退变质过程的变化特点明显不受控于绿帘石的结构, 而是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流体活动也可能导致类似的元素迁移特征, 但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均表明该区板块折返过程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弥漫式流体活动 (郑永飞等, I+M; 徐莉等,I+!; 翟伟等,I+!) , 而类似青龙山榴辉岩较高比例的含水矿物却极容易成为在减压过程中导致部分熔融的发生的流体介质的来源。青龙山含绿帘石

60、大斑晶的石英脉便可能是部分熔融的产物。ML F (、 $& 循环至地幔深度的载体绿帘石族矿物中 ( 和 $& 的含量常很高, 主要是因为(、 $& 等可对晶格中 3 位的 #/ 类质同象取代。表 ! 所示,在本次测试的所有榴辉岩组成矿物中, 绿帘石中 $& 和 (的含量相当高, 而褐帘石中 $& 和 ( 的含量是所有榴辉岩组成矿物中最高的, 分别是绿帘石中 $& 和 ( 含量的 *L B和 *+B 倍。青龙山榴辉岩中还含有少量 ( W !X) 黝帘石, 本次未对其微量元素进行测试, 但据 Y/5/:/= ! #$L ,(*KKB) 对苏鲁 NOG 变质岩中的帘石类矿物的研究表明, 正交晶系的黝

61、帘石中 $& 的含量与绿帘石相当, 而 ( 的含量比绿帘石低一 个 数 量 级。另 外, Y/5/:/= ! #$L , (*KKB)和 (8/?(*KKK) 对苏鲁 NOG 变质岩中绿帘石微量元素的测试表明,退变质作用会导致绿帘石中 $& 的含量的降低, 使得 $& 在绿帘石颗粒中呈中间高边缘低的环带结构分布, 并认为岩石中ZD+X的 $& 包含于黝帘石和绿帘石中, 与本文的测试结果吻合。岩相学研究表明, 绿帘石族矿物 (包括黝帘石、 绿帘石、 褐帘石) 是苏鲁地区 OGNOG 变质阶段稳定存在的 #/31硅酸盐矿物, 而钙斜长石和榍石不能稳定存在。因此, 绿帘石族矿物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将 (

62、、 $& 等大离子元素携带至地幔深度的合适载体矿物, 对这些元素的壳幔循环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结论(*)#$% 和青龙山 NOG 变质岩中的绿帘石是多成因、多阶段的产物。依据其岩相学和主、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四个成因类型, 两个形成阶段和六个形成世代;(I)绿帘石中 2 的含量变化可指示变质条件 (原岩成分、 温度、 压力、 氧逸度) 。依据 2可以识别进变质和折返退变质两个阶段形成的绿帘石。绿帘石中的 2 主要以 2F 存在, 2的大小可直接反映环境氧逸度的高低;(F)绿帘石中 (、U/、 $&、 G0、 V、 #& 等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特征显示 #$% 和青龙山 NOG

63、 变质地体在折返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部分熔融;(M)由于绿帘石族矿物能在 NOG 变质的峰值稳定存在, 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可将 (、 $& 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和水携带到地壳深处和上地幔, 对这些元素的壳幔循环起控制作用。F!B*梁金龙等:#$% 及青龙山 OGNOG 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致谢! ! 感谢 #$ 基地的蔡慈研究员、 陈世忠博士、 邹永兴研究员及孙立文工程师在采取岩芯及野外调查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中山大学测试中心电镜室赵文霞老师帮助完成了电子探针分析,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柳小明老师和林慈銮同学在 %&()*# 原位分析及数据处理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帮助

64、,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0 12220 -&34/3/5-674:-, /.89:6-,6 #: 59,6-/,7: /, 4;=;567=43-0 ?79:0 , 1AB: 1CC D1BC+,-./ *,%/9; ?,*-66/,49, ?0 EAAF0 +8/=967 ./,7:-34 /, G/G )H I.76-.9:8G/5 67:-,74: 4;/- R%,?-9 #,R-, %# ! #$0 EAAQ0 +L/=7,57 9S )-:6/-3 .736/, 9S7539/674 S:9. $-/7#;3; ;36:-G/G 8:744;:7 .76-.9:

65、8G/5 736: 6:-57737.7,64 -,= )9;:,-3 9S G/,-T,/L7:4/6N 9S ?7945/7,57, EB: 1E1 D1EB%/; U,V7 W -,= #;, *0 EAAP0 +XG;.-6/9, ) I 8-6G 9S TY) 7539/674/, 6G7 Y9,Z-, -:7-,M7467:, $-/7 *9;,6-/,4,G/,-0 %/6G94 (/,8:744)%/; *,?-9 # -,= V;-, Y%0 EAAE0 &,-3N4/4 9S FE .-9: -,= 6:-57737.7,64 /, 3-44 46-,=-:= :7S7:7

66、,57 .-67:/-34 ?0 12BB0 )76:939N 9S :-,5/45-, .76-0)76:930 , E2: 1 DQC*-66/,49, ?,G-, KV,I4;/.9:/ I ! #$0 EAAF0 +8/=967:/5G 6-35_N-,/678G7,/67 7539/674,#;3; 67:-,7,7-467:, G/,-:)ISE746/.-674 -,= 6G7 4/,/S/5-,57 9S 6G7 78/=9676-35 -447.3-7 /,7539/670 &.7:/5-, */,7:-39/46, B2: 1CCE DCBQa-4-_/ &,+,-./ *

67、0 122B0 #:7-:/, J9/4/67 -,= 78/=967 /, ;36:-G/G8:744;:7( TY)) .76-.9:8G/5 :95_4 S:9. 6G7 #;%; 8:9L/,57,7-467:, G/,-:&, /.89:6-,6 #: :747:L9/: ;,=7: TY) 59,=/6/9,40&.7:/5-, */,7:-39/46, BQ: EFA DEFCa-_-/.- I012BE0)G-47 :73-6/9,4 9S 8;.8733N/67-56/,93/67 S-5/74.76-4/674 /, 6G7 #-,-M- .76-8.9:8G/5 -8-,

68、0 %/6G94, 1O: EPC DEBAI-N39: #K,*5%7,-, #*0 12BO0 IG7 9,6/,7,6-3 :;46:/64 9.894/6/9,-,= +L93;6/9,0 XS9:=: 1 DQEOR-33/4 #,I4;# ! #$0 EAAO0 K;6/37 /, 6G7 TY) 7539/674 S:9.6G7 #$ .-/, =:/33 G937($9,G-/,7-467:, G/,-) :6:-57737.7,6795G7./46:N-,=.76-397,76/5/.83/5-6/9,40&56-)76:939/5-#/,/5-, E1: FPO DFCFR

69、-, #,R-, K,b/; # ! #$0 EAAP0 */,7:-3 /,53;4/9,4 /, :;6/37 9S#;3; TY) 7539/674 S:9. 6G7 .-/, =:/33 G937 9S #$, $9,G-/0 &56-)76:939/5- 76 */,7:-39/5-, EO: P1 DCA; %,#;, *,G-/ R ! #$0 EAAO0):73/./,-:N 46;=/74 9S S3;/=/,53;4/9,4 /, c;-:6J L7/,4 9S Y)TY) .76-.9:8G/5 :95_4,#$0&56- )76:939/5- #/,/5-,E1(E)

70、:OAO D O1E( /, G/,747 M/6G+,3/4G -/-,4; 8:9L/,57,G/,-0 &56- )76:939/5- #/,/5-,E1 (E) :FBE DFBB(/, G/,747 M/6G +,3/4G -% ! #$0 EAAP0 G7./5-3 59.894/6/9,4 -,= S3;/=/,53;4/9,49S78/=9674/,b/,39,4G-,;36:-G/G8:744;:7.76-.9:8G/57539/67, a9:6G/-,4;):9L/,57, G/,-0&56-)76:939/5- #/,/5-,EE (C) : EAE2 D EAQB(/,

71、 G/,747 M/6G +,3/4G-?,G7, V ! #$0 EAAQ0 I:-,4/6/9, 9S TY) 7539/67469 ,7/44/5 :95_4 9S 39M-.8G/93/67 S-5/74 =;:/, 7XG;.-6/9,:7L/=7,57 S:9. 6G7 $-/7 67:-,7,57,6:-3 G/,-0 %/6G94, CA:EP2 DE21G-, *,/-9 V%,%/; % ! #$0EAAO0)76:97,74/4 9S TY).76-.9:8G/5 :95_4 S:9. b/,39,4G-,,49;6G7:, #;3;,7-4657,6:-3G/,-0 %

72、/6G94, B1: 1B2 DEACG7, V0 EAAF0 3;/= -56/L/6N =;:/, =778 4;=;56/9, -,= 7XG;.-6/9,9S 59,6/,7,6-3 43-0 G/,747 #5/7,57 U;3376/,,FO: 21C D 2E2 ( /,G/,747)G9, b,G-, Y,#;9 #I ! #$0 12220 )-:6/-3 .736/, /, 7XG;.-6/9,9S ;36:-G/G 8:744;:7 .76-.9:8G/5 :95_4,$-9;:,-3 9S G/,- T,/L7:4/6N 9S ?7945/7,57,EF: Q2Q DQ

73、22附中文参考文献贾望鲁, 高山, 王林森等0 EAAQ0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部分熔融的证据0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B: 1E1 D1EB柳小明, 高山, 袁洪林等0 EAAE0 12Q,. %&()*# 对国际地质标准参考物质中 FE 种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0 岩石学报, 1B: FAB DF1B王汝成, 王硕, 邱检生等0 EAAO0 #$ 主孔揭示的东海超高压榴辉岩中的金红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0 岩石学报,E1:FPO DCF王硕, 王汝成, 邱检生等0 EAAP0 #$ 主孔超高压榴辉岩金红石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0 岩石矿物学杂志, EO: P1 DCA徐莉

74、, 孙晓明, 翟伟等0 EAAO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0 岩石学报, E1 (E) : OAO DO1E游振东, 苏尚国, 梁凤华等0 EAAO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类岩石退变质过程 对超高压变质地体隆升的启示0 岩石学报,E1: QB1 DQBB翟伟, 孙晓明, 徐莉等0 EAAO0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0 岩石学报, E1 (E) : FBE DFBB翟伟, 孙晓明, 梁金龙等0 EAAP0 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绿帘石化学成分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岩石学报, EE (C) : EAE2 DEAQB郑永飞0 EAAF0 板块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0 科学通报0 FO:21C D2E2钟增球, 张宏飞, 索书田等0 12220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0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F: Q2Q DQ22FOB1%&# !()$)*+&# ,+-+&#! 岩石学报EAAP, EE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