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带图片)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03812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5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外疝(带图片)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腹外疝(带图片)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腹外疝(带图片)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腹外疝(带图片)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腹外疝(带图片)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外疝(带图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外疝(带图片)(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外疝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疝:凡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 位置,通过人体正常或者不正常薄弱 点或缺损、间隙进入另一部位,称 为疝。 腹外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壁的 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局部形成 包块的总称。 二、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先天性,后天性 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 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多次妊 娠,婴儿经常啼哭 三、病理解剖 1.疝环:疝门。即腹壁薄弱或缺 损所在,是疝内容物突向体表的 门户。 2.疝囊:壁腹膜随疝内容物经疝环 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呈梨形或者 半球形,分为颈、体、底三部分。 颈:疝囊和腹腔的通道。 3.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 或组织,以

2、小肠、大网膜多见,盲 肠、阑尾、乙状结肠和膀胱次之。 4.疝外被盖: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四、临床类型及表现 (一)易复性疝:当病人站立、行 走、咳嗽或腹内压增高时,疝内容物 突出,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内容物时, 又可还纳入腹腔,局部疝块消失。 (二)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长期反复突出与疝囊壁发 生粘连,使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 腹腔,局部疝块不能完全消失。 滑动性疝 (属难复性疝) 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疝内容物进 疝囊时的持久下坠力,将囊颈上方的 腹膜也逐渐推向疝囊,致使盲肠、乙 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 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 滑动性疝 (三)嵌顿性疝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 行

3、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 颈弹性收缩,将疝内容物卡住而不能 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Richter疝或肠管壁疝: 仅嵌顿部分肠壁,局部包块不明 显,亦无肠梗阻。 Littre疝: 嵌顿的是小肠憩室(Meckel 憩 室)。 肠管壁疝(Richter) 逆行性嵌顿: 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管,或呈 “W”形,使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部分 隐 藏在腹腔内。 逆行性嵌顿 (四)绞窄性疝: 疝内容物嵌顿时间较长,发生血 液循环障碍甚至导致内容物的坏死, 称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系膜动脉搏动 消失,肠壁逐渐失去光泽、弹性及蠕 动能力,坏死发黑,疝囊内渗出物可 为紫红色血水并发感染而呈脓性。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4、是一个病理 过程的两个阶段,临床上很难截然 分开。肠管如发生嵌顿或绞窄则伴 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第二节 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 分类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管 内环突出,向前下斜行进入腹股沟 管,穿过外环而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 疝囊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直疝 三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 , 不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在各类腹外疝中约占85%, 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多 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 一、腹股沟管的解剖 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经外上 向内下,由深而浅斜行走向。“两 口 四壁”。 内口:内环(腹环)。 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体表投 影 位于腹

5、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 。 外口:外环(皮下环)。 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其大小一般可容一指尖。 前壁: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外侧1/3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后壁: 外2/3为腹横筋摸,内侧1/3为腹 股沟镰(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 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后内侧融合后止 于耻骨结节,故又称联合腱)。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则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的结构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 侧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的内侧 构成底边。三角内缺乏完整的腹肌覆 盖,腹腔

6、内容物由此从后向前突出形 成直疝。 直疝三角 二、病因 (一)腹股沟斜疝 先天性斜疝: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 不全。 后天性斜疝:内环缺陷和腹内斜肌 及腹横肌薄弱。 (二)腹股沟直疝 老年人腹壁肌肉多较薄弱。若有 长期咳嗽、排尿困难或慢性便秘等, 经常使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使腹内脏 器由直疝三角向外突出,形成直疝。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1)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2)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3)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4) 三、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斜疝 1、易复性斜疝:腹内压增高时,于 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可日渐增大, 并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肿 块呈梨形,平卧或用手将肿块

7、向腹腔 内推送,可还纳。指压内环口咳嗽肿 块不复出现,指压外环口咳嗽指尖有 冲击感。 2、难复性疝:疝块不能完全还纳, 局部有坠胀感。 3、嵌顿性斜疝:常发生于腹内压骤 增时。疝块突然增大明显胀痛, 不能还纳,肿块紧张发硬,明显 触痛。 如不及时处理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症状较重。肠梗阻、 脓血症等表现。 (二)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年老体 弱者。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腹股 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 半球形肿块,无疼痛,容易还纳, 极少嵌顿。 滑动性直疝:膀胱进入直疝,构成 疝囊的一部分。 四、鉴别诊断 (一)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斜 疝疝 直直 疝疝 1 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 多

8、见于儿童 多见于老年 2 2、突出途径、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 可进阴囊 不进阴囊 3 3、疝块外形、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4 4、指压内环、指压内环 疝块不再出现 疝块仍可突出 实实 验验 5 5、外环指诊、外环指诊 外环扩大,咳嗽 外环大小正常, 时有冲击感 咳嗽时无冲击感 6 6、术中可见、术中可见 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 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7 7、嵌顿机会、嵌顿机会 较多 较少 (二)其他疾病 1、睾丸鞘膜积液:肿块完全在阴囊 内,有囊性感,不能还纳,上界 无蒂透光试验阳性。 2、交通性鞘膜积液:均见于小

9、儿, 阴囊肿块体积可随体位立卧变化 时大时小透光试验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精索位置有肿物, 与体位变动无关,牵引睾丸时肿 块随之移动透光试验阳性。 4、隐睾:腹股沟部形成肿块,阴囊 无睾丸特有的胀痛感。 五、治疗: 原则应尽早手术修补。 (一)非手术疗法 1、婴幼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 以棉线束或绷带压迫内环,防止 疝块脱出,增加自愈的机会。 2、年老体弱或合并其它腹内压增高 的疾病者疝带。 嵌顿疝一经发现应行手术治疗,可试 行手法复位。 (1)年老体弱或伴有 引起腹内压增高 手法复位指征 的疾病而肠袢未 坏死者。 (2)嵌顿时间3-4小时 内局部无腹膜刺 激征者。 复位后应严密观察腹部

10、情况24小 时,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应立即手 术;手法复位成功者亦应择期手术, 以防止复发。 (二)手术疗法: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 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高情况, 术前应处理,以防疝复发。 1、疝囊高位结扎术:只在内环水平 结扎,不修补。 婴幼儿患者。 作为疝修补术或成形术的 适应症: 基本内容之一。 绞窄性疝因肠坏死且局 部有感染者,通常仅行高 位结扎术加局部引流术, 择期行修补术。 2、疝修补法:分为内环的修补和 腹股沟管的修补。 (1)精索原位修补法:Ferguson法 (2)精索移位修补法:Bassini 法 ,Halsted法,McVay法,Shoudice法。 (3)无张

11、力疝修补:疝补片。 Bassini 法疝修补 Shouldice法疝修补(1) Shouldice法疝修补(2) Shouldice法疝修补(3) Shouldice法疝修补(4) Shouldice法疝修补(5) Shouldice法疝修补(6) 无张力疝修补(补片) 3、疝成形术: 按Bassini法进行。适用于复发的 巨大斜疝或直疝而腹股沟管后壁严重 缺损难以修补的患者。 4、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手术处理: 急诊手术。 (1)防止疝内容物的坏 目的: 死; (2)解除肠梗阻。 (1)切开疝囊前应注意 保护切口,以防止 注意事项: 疝囊内渗液沾染切 口。 (2)应正确判断疝内容 物的生命力。

12、 判断疝内容物生命力的方法: 坏死:解除嵌顿后,凡肠疝呈紫黑 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 和相应肠系膜无动脉搏动者。 有生机:肠管转为红色,肠蠕动和 肠系膜内动脉搏动恢复。 *如不能确定是否有生机,可予肠系 膜根部注射0.25%普鲁卡因6080ml, 再用温热等渗盐水热敷30分钟,或将 肠管送回腹腔,观察,如有生机的征 象,即可判定。 (三)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真性复发疝:由于技术问题或()真性复发疝:由于技术问题或 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术部位再次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术部位再次 发生疝。再发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发生疝。再发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 类型上与处次手术的疝相同。类型

13、上与处次手术的疝相同。 (三)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遗留疝:除了初次手术治疗的()遗留疝:除了初次手术治疗的 疝外,还有另外的疝,也称伴发疝疝外,还有另外的疝,也称伴发疝 。如右侧腹股沟斜疝合并腹股沟直。如右侧腹股沟斜疝合并腹股沟直 疝。临床未发现,手术中也未彻底疝。临床未发现,手术中也未彻底 探查,成为遗留疝。探查,成为遗留疝。 (三)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新发疝:初次手术时,彻底探)新发疝:初次手术时,彻底探 查并排除了伴发疝,也成功实施了查并排除了伴发疝,也成功实施了 疝修补术。术后若干时间后再次发疝修补术。术后若干时间后再次发 生疝,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的疝相生疝,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的疝相 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称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称 为新发疝。为新发疝。 三)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原则 行疝再次修补术。行疝再次修补术。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由临床经验丰富,能作不()由临床经验丰富,能作不 同类型疝手术的医师施行。同类型疝手术的医师施行。 ()手术步骤及方法只能根据()手术步骤及方法只能根据 每一病例的特殊情况决定,不必辨每一病例的特殊情况决定,不必辨 别其复发类型。别其复发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