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903658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安各时期的变化资料(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安各时期的变化 按时间 分析 咸阳 汉之长安即秦之咸阳 汉长安 前秦后秦南北朝建都长安(后被董卓等烧 毁) 隋弃用旧长安, 于东南角建都城 ,称之“ 大兴” 唐在前隋朝的基础上建都,称之为长安 城市总体规划 n秦之咸阳 秦都咸阳的布局,由于遗址被冲决,无法用考古方法 来查明,只能用古代文献及考古资料来探索了。 从成都故城推测咸阳布局“华阳国志”说:惠王二十七 仪(张仪)于若(张咸阳若)城成都,周回二十里, 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张若)徒置少城 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并长丞,市张列肆,与咸 阳同制。 n从秦始皇陵推测咸阳布局 古代礼制,对死人的安排要如同对待活人 一样,所谓“事死如事生

2、,礼也”(“左转 哀公十五年”)。帝王陵园的布局,肯定 是模仿都城的制度的。 目前秦始皇陵的布局已经查清楚, 西部有长方形的小城,城有内外两层, 作长方的“回”字型外城东西宽947米。 南北长2173米。陵墓葬在长方形小城南 部的中心,正当整个陵园的西南部。小 城北部有陵寝及其附属建筑,还可能是 管理陵园官吏的办公处以及侍奉陵寝的 宫女的住处,整个长方形小城就是陵园 主体陵寝所在,相当与秦都咸阳西边建 有宫廷的小城结构,小城东面发现三个 兵马俑坑,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 ,整个陵园的布局是坐西朝东,可能咋 兵马俑移动的东门大街以前还有门阙的 建筑 ,但目前还未找到。 秦皇陵园西部的长方形小城

3、,相当 于咸阳建有宫廷的西部小城,陵园东部 直达兵马俑坑,相当于夏阳的东面大郭 , 三个兵马俑坑相当于守护咸阳的屯 卫军 汉建筑风格: n汉朝的都城规模更加宏阔,宫殿苑囿更加巨大和华美,未央和长 乐两宫都是周围长达十公里左右的建筑群。礼制的思想也深深的 影响着都城、宫殿和祭祀建筑的布局以及住宅的等级制度。陵墓 的规模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规模更加宏大。在工程技术方面, 东汉建筑平面和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 步增加,并且大量使用了成组的斗拱。木建筑的结构方法有抬梁 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木椁墓不断减少,而空心砖墓、砖圈 墓、石板墓不断增多,可以看出当时砖石结构技术正处于迅速发

4、 展的阶段。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 的第一个高潮。 魏晋以后,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就是佛教和道 教建筑。而各朝的统治着多提倡佛教。出现了石窟,建立了寺塔 。吸取了印度的佛教艺术的若干因素,丰富了中国建筑。 西汉长安的布局 n坐西朝东的“长乐宫”和“未央宫” 西汉都城长安是逐步建设成的汉高帝时 把先秦 的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使用 ,接着又在长乐宫以西筑 建未央宫,在未央宫以北创建北宫,又在长乐,未央 之间建武库,到汉惠帝时修建周围的城墙,建设西市 。汉武帝时在城外建筑建章宫,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 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整修北宫等等。 长乐宫四面有门,但只 有东门和西门有阙,说

5、明 长乐宫的宫殿虽然都是南 向,而整个宫是坐西朝东 的,这在先秦已是如此, 汉代只是沿袭原有体制 未央宫在长乐宫以西, 也是个大宫, 周围二十多 里。和长乐宫一样 ,也是 坐西朝东,以东门和北门 作为正门,设有东阙和北 阙。 在建筑未央的同时建造的武库和太仓。 也是都城建设的 首要项目,因为武器和粮食是都城必须储备的物质 武库造在长乐,未央之间俺们大街的西侧,武库之所 以要建在长乐和未央两宫之间就是为了便于皇帝亲自 控制 从东到西 ,太仓 长乐宫 武库 未央宫 形成了以横排的大 小建筑群。尽管每座主体建筑的本身都是南向的,而 整个以横排的朝宫和仓库的总体,却都是坐西朝东的 。 。西南城区 城的

6、平面近方形,背 面因河流的限制西北角从东北 向西南曲折倾斜,南墙和北墙 也因建筑的关系中段有些曲折 从长安的整体结构来看,属于 内城性质,相当于咸阳西部的“ 城”。西汉长安城内,宫室,宗 庙和官署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 一以上。秦始皇时造来啦许多 宫殿,为了避免于群众接触, 保持行踪秘密,宫殿之间用“复 道”连同 。 汉代也还如此,长乐 ,未央之间 惠帝为了方便 探望太后建造了连同两宫 的复道,后来长安城内陆 续建造了许多宫殿,这些宫 殿之间都有复道作为架空 的交通线而把它们联系在 一起。当时长安城内南部 中部和北部除了宫殿以外 ,还有宗室和不少了中央 官署。三辅官署以及仓库 。城西北角有很多手工

7、作 坊,东北靠近宣武门一带 ,又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 区,有“贵里”之称 从长安的城门和接到的布局来看整个内城是坐西朝东 的长安有十二座城门,每边城墙有三座城门,据考古 发现只有东门两侧设有门阙,说明长安城一东门为正 门。城内共有八条大街东端南门,南墙东门,南墙西 门,西墙南门入门不远即长乐或未央宫 所以街道均不 长。 南北大街中 ,以安门大街最长,5500米。而东 西方向的大街中 ,宣安门大街最长 3800米。八条街 中洛城门大街最短,85米,其余均在3300米左右,八 条大街虽然长度不一样,但宽度都完全相同,都在45 米左右。 长安的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8米。出 去两侧立柱和排水

8、沟所占的位置,实宽6米,与此对应 将大街分成了三条并行的道路,中间一条宽为20米的 是专供皇帝使用的“驰道”。两侧宽12米的道路是供平 民使用的交通道路。 东北郭区 长安城内只能容纳小部分 的市区,因此当时大规 模的市区居民区的都在 城北面和东面的“郭区” 。 为了适应居民的需要,再 来洛城门胖设置了“东 市”。所谓“旗亭楼在杜 门(洛城门)大道南又 有当市观”是指主管“东 市”长官的官署。所谓 市楼,当市观,旗亭楼 都是指主管市区长官的 官署,是多层建筑屋顶 上插旗。为了加强长安 的防卫,12座城门外10 左右都设有“亭” 唐朝当时的历史背景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

9、之 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最发达,最开放的时 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 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西 至中亚的里海与咸海;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起 库页岛,朝鲜半岛;南到越南。690年,武则天改国号 为周,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 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 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 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 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 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 其很大影响。 n: 第一、规模

10、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 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 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 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n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 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 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 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n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11、,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 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 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 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n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 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 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 ”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n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 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

12、三种。 n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 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 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 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长安的内城及大明宫 唐代长安城 就是在隋朝的大 兴城的基础上建 造起来的,大兴 城分为郭城和内 城,内城又分为 皇城和宫城。内 城位于郭城的北 部中央,近正方 形,东西宽 2820米,南北 长3335米,后 半部分是宫城

13、, 南北长1492米 面积4.2平方公 里;前半部分是 皇城,南北常 1843 米,面积 5.2平方公里, 皇城和宫城之间 并无隔墙,只有 一条横街间隔。 隋大兴 唐长安 n宫城的中部是太极宫,东西宽1947米.南北长1492米 ,东侧是太子的东宫,西侧是宫女的掖庭宫。南端有 内事省,掌管宫内事物,北段有太仓,用于储藏粮食 。太极宫的正殿名为太极殿,点钱有东西两廊,东廊 门下省,西廊中书省,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太极 殿后还有两仪殿,宫城前面有5座城门,中央正门为承 天门,北对太极殿,南通皇城的朱雀门和郭城的明德 门。门前的横街宽300步,合411米,是长安城内最宽 的大街,具有广场(集会场所

14、)的性质,每逢节日和 皇帝寿辰规模很大的贺朝礼节都要在承天门举行。顺 天门以南就是所谓的“外朝”,太极殿是每月塑望举行 朝仪的地方 ,记是所谓的“中朝”,两仪殿是皇帝处理 日常事务的场所, 就是所谓的“内朝”。 这个内城结构 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 四点: 第一:“三朝”(外朝,中朝,内朝)的朝廷制度的确立。唐朝的三朝制度性质 上于古代的不相同,所谓内朝只是日常处理政务的场所,中朝是定期举 行朝仪的地方,外朝是举行大规模朝贺仪式的地点。承天门及其门前横 街的建设就是为了适应朝会的需要。 第二:即中央官署的皇城制度的创设。把中央官署集中起来,创设皇城制度 ,使皇城下很为内城的南半部,处于宫城南面的

15、横街以南,便于皇帝地 大臣 的集中管理和发号施令。 第三:把宫城划分为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大部分。将东宫钱的两条横街 间作为东宫官署所在地,这一设施无非为了巩固皇位的继承制度。 第四:把宫城,皇城于居民区和市区分开。自西周开始建筑就”城“和”郭“便 有着不同的功能,但秦汉以后,皇帝作为中央政权的首脑,必须有一系 列官署帮助处理全国政务,因此皇帝住的“城”内处理宫室外,还要有中 央官署的建筑,由于这些贵族生活上的需要 城内还要有”市“ ,但随着贵 族需要的增多 “市”就越来越大,城区的保卫工作就发生困难。所以又要 贵族的只能供养官署和宫城于”市“去分开,从而加强对宫城的护卫,兵 保持宫廷内部的

16、机密。 唐太宗贞观8年建大明宫 大明宫 原名永安 宫,它的 规模远大 于太极宫 ,同样有 “三朝”的 朝廷制度 ,形势更 为壮观。 、 n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西墙长2256米, 北墙长1153米东墙做梯形的偏斜,南墙利用郭城的北 墙,面积约3.2平方公里。南面5座门 ,居中的丹凤们 为正门,正殿名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610米处的龙 首原南沿上。点台基东西宽75.9米,南北长42.3米, 其地高出地面15.6米 含元殿复原模型 含元殿前的台地即为“外朝”所在,以北的 宣政殿是“中朝”所在,宣政殿以北的紫宸 殿即为“内朝”所在,群臣仅紫宸殿朝见称 为“入阁”,唐高宗龙塑三年(公园663) 钱大明宫听政以后,大明宫的三朝就带 地了太极宫的三朝。含元殿,宣政殿, 紫宸殿三大殿排除成一直线的方式对后 来宫殿布局也有深远的影响 n西汉以前都成布局都是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 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东汉以后都成布局改为 坐北朝南,是推行皇权的礼制,在当时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推崇皇权,把天子祭天 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国都南郊举 行,这是使都城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