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89642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14 海峡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峡岸的交往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大目标导学: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日益

2、密切的交往,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讲解到海峡岸问题的由来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部分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教材分析海峡岸的交往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最后一课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台湾问题一

3、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制”的对台方针;2. 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3. 了解海峡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2.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岸关系从

4、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2.通过归纳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海峡岸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音频。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

5、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台湾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展示台湾地图: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

6、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3老师通过展示表格,增强学生的印象:历史时期史料三国东吴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台湾元朝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明清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4.史料展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

7、与前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提示:前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二)对台政策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2提出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教师讲述:1958年到1979年的对金门炮击政策。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

8、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4读教材,分析讨论:1979年后,岸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提示:1979年开始,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岸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1图片展示:2教师提问:看上图,图中左右角显示的是什么?它们成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提示:海基和海协。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次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岸

9、关系协。3引导学生回答:在历史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提示: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4教师讲述:之后,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在反对“”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化,不断取得进展。目标导学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图片展示:还珠格格剧照、周杰伦、林志玲、王力宏等影视明星的照片。2教师讲述:在“和平统一、一国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3史料展示:材料一:2008年大陆赠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材料二:2007年,岸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据商务部统计,全年

10、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7.7亿美元;全年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4读材料,提问:材料列举了哪些方面的交流?海峡岸的经济交往呈现怎样的态势?在海峡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提示:文化和经济。岸经贸日益密切。“”势力;国际反华势力。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提示1:能实现统一,因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收复

11、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提示2:有“一国制、和平统一”政策的指导;海峡岸同文同种,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三、课堂总结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60多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都坚信海峡岸的统一一定实现,因为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政治性很强,台湾问题又是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的也很多,所以学习本课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来龙去脉学生不易理顺,在备课中从台湾在历史上与大陆的分分合合梳理起,再到岸之间的恩恩怨怨的发生,再到为促进海峡岸统一大陆实行了哪些对台政策,最后到岸之间走向缓和,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海峡岸走向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最后使学生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化的过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