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896359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知识体会这些科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的理解。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

2、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背后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奋斗的精神。从而勉励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内容,阐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9课、11课共同诠释第三单元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

3、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努力奋斗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展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同学们列举一下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有哪些?最喜欢哪一个成就,理由呢?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東后,原子弹的研制与原子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国科研的热点。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加强国防

4、建设,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先后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带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

5、“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当钱学森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邓稼先生前,由于他功勋卓著,得到过许多大奖。为此,许多人问他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对

6、此总是笑而不答。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赶了回来,到医院看望。这次会面中,杨振宁也提到了奖金的事情。当时许鹿希回答,奖金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体验阶段:二、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之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的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袁

7、隆平,二靠邓小平。“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比较,每公顷年增产1.6吨,迄今已累计种植2.01亿公顷,累计增产粮食3亿吨,1999年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进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课外拓展读了本文之后,小明打算给袁隆平先生发一条短信,表达心中的敬意与感谢,请你帮他想一下怎么拟写。示例:尊敬的袁隆平先生,您是中国人理想中的科学家,您是真正会种地的大师,更是人们心中的“菩萨”。感谢您多年来为农民所做的贡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导行阶段:为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三

8、、“863”计划的制订与实施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当即组织专家,制订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建议与决策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所以这项计划又称“863”计划。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古代中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现代中国: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到的品质以及今后将如何实践?教学反思让学生去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并阐述科技发展带给我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