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869637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文轩孤独之旅课文解析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段析】开篇一句交代了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的原因,即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第一部分:交代人物,点出故事的原因。【品味】“但”“竟”“忽然”等副词的运用,表现了变故突如其来、出人意料。“一落千丈”写出了变化之大。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

2、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段析】写杜小康离开故乡,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他非常想家,但父亲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品味】杜小康的话,表明他对家的留恋,对往日幸福生活的依恋。“树烟”的意思是远处树木朦朦胧胧的样子就像笼罩在烟气之中。“树烟”一词证明离家已很远了。“沉着脸”是神态描写,“不停地撑着船”“一个劲儿赶”是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

3、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段析】插入对鸭群行进的水面的描写,耐人寻味。【品味】“带着哭腔的请求”说明杜小康是在无奈之中踏上孤独之旅的。对鸭群行进的水面的描写,非常细致。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段析】在茫然和恐惧中,杜雍和带着儿子,赶着鸭子远离了家乡。”【品味】父亲杜雍和只有一个动作:赶着鸭群使它们“不停顿地游去”,说明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远离,以消

4、除儿子想家的心思。“纯粹”一词,表明父子俩前行速度之快。“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说明杜小康想上岸回家再也不可能了,“孤独之旅”势在必行,他身不由己,无法选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段析】父子俩不停地划船,来到了陌生地带;“孤独”开始了。【品味】两个“陌生”,说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远离了熟悉的一切,他们将要开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

5、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段析】描写鸭们离开故:乡的感觉,反衬父子俩的心情。【品味】这一段写出鸭们的兴致勃勃、无忧无虑,这正好反衬出杜家父子此时的孤独无助。“空旷”表明此地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段析】写杜小康抛开了想家的念头,他对前方感到了茫然,但又充满好奇。【品味】写杜小康的第一次心理变化:不再想家,转而思索前方。“撩逗”是挑逗、招惹的意思。“

6、撩逗”一词说明“前方”引起了少年杜小康强烈的好奇。画线句是景物描写,点出了此处的孤寂、悲凉。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段析】景物描写,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在这样陌生的异乡的环境里,父子俩吃了第一顿晚餐。【品味】“惟一”,再次点出了人物所处环境的空旷和人迹罕至。这段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而优美,创设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

7、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段析】写鸭们在背井离乡时,也很乖巧。【品味】写鸭们的心理和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鸭们的心理,实际上也反映了杜小康此时的心态。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段析】写杜小康在异乡第一个夜晚的感受。【品味】杜小康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故乡的思念,

8、衬托出他内心的孤独。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段析】写父子俩经过几天的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品味】对于以后几天的经历,作者不再过多描述,仅此一笔,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段析】写到达目的地后,杜小康的恐惧心理。【品味】环境描写:“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荡的广阔无垠,且举目

9、无人烟。“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在这个比喻句中,用“万重大山”来形容芦荡,表现了环境给杜小康带来的压抑、沉重、无路可逃的内心感受。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他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段析】写父亲到达目的地后的恐慌,以及他对儿子的安慰。【品味】面对茫无边际的苇荡,父亲也有与儿子同样的感觉:害怕。但他还是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并讲述芦荡的乐趣给儿子以安慰,表现了他对儿子的呵护。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

10、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段析】写芦荡夜晚的美丽景色。【品味】环境描写:通过芦荡夜晚的美好,烘托杜小康渐渐平静的心情。从嗅觉写,突出“清香”。从视觉写,突出萤火虫之多。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段析】写杜小康在芦荡中第一晚的恐慌心情。【品味】“紧紧”“迟迟”等副词的运用,极为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孩子的胆怯、恐慌。

11、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在这一带芦荡放鸭,直到明年春天。【段析】写父子俩在芦苇滩中“安家落户”,正式开始放鸭生活。第二部分:杜小康随父亲踏上放鸭之路,同时这也是一次孤独之旅。【品味】“割”“扎”“围”“搭”几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父子俩动作的麻利,表现出他们的勤劳、能干。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

12、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段析】写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在芦荡里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孤独。【品味】“一步一步”地“逼近”,说明父子俩这种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最大的敌人是“孤独”,点明题目,采用了拟人方法。“与这种孤独算不得是孤独了”,这里的孤独与常人能感受到的那种孤独作对比,使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到芦荡

13、中的这种孤独有多么可怕,从而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性认识。无人交往,“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生活单调,“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段析】写杜小康面对孤独更想回家。【品味】在梦中看到母亲,说明孤独的环境使杜小康思家之情日益迫切。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

14、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段析】写杜雍和对儿子的处境感到愧疚和无奈。【品味】心理描写:杜雍和后悔将儿子带来。动作、语言描写:杜雍和对儿子爱抚、安慰。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段析】写父子俩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适应了孤独的环境。【品味】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再”“恐慌”说明杜小康已悄然“成长”了。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段析】写鸭子在芦苇荡里长得飞快。【品味】用简略的语言写出时间的流逝

15、。写鸭子成长,暗示杜小康也在成长。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段析】过渡段,领起下文,暗示着杜小康要经受一场磨难。【品味】“接受磨难”,点明题旨。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段析】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恶劣的环境考验着杜小康。【品味】环境描写:突出天气之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黑海”,形容芦荡黑得不见边际。“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形容雷声轰鸣,地动山摇。“歇斯底里”写出了暴风雨来势凶猛,超于寻常。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